搜尋: 徐國明

若像本劇的潛台詞那樣認為開放部落、引進「體驗部落」文創商機就有活路,無疑是忽略了地方治理的複雜性,也忽略觀眾對複雜現實的理解力。
11月
25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事實上,早在1990年代中期《聯合報》就曾以專題系列報導離鄉背井的達悟族青少年,在面臨主流社會的衝擊或歧視下產生適應不良的精神現象,但很明顯地,透過劇作是無法理解原住民學生長期處於不利位置可能造成的創傷,反而持續複製、強化原住民和酒精連結的社會認知,是一種去政治性的刻板印象再現。
7月
31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餐桌劇場《Hmici Kari》中的主要人物Hana選擇回到部落銜接傳統的過程,正是不少現今原住民青年面臨的境遇,尤其在向部落傳統取材後,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裡開闢新的途徑,一直是需要克服、解決的難題。
5月
2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舞作末尾,幾位舞者像是展演般地輪番講述一則則傳說故事,根據人物、情節和寓意的判斷,明顯經過不同程度的編造,但所謂的口述傳統也就在不同舞者的創作下,重新實踐了「口傳」與「編造」的過程。
8月
21
2023
瓦旦轉而溯返自身的傳統根柢,經歷先前舞團起步階段的衝撞、洗鍊後,《尋,山裡的祖居所》反而展現高度的政治性意義,彷如提醒觀眾現今原住民族「傳統」的艱難境遇。(徐國明)
6月
28
2017
原本具有豐沛社會/社區運動能量的美濃,何以在《回到里山》社區劇場的演出過程中,面臨拋出過多環境議題而未顧慮不同脈絡,致使環境議題的政治性意義趨於為了「美學」而存在,劇烈地影響《回到里山》社區劇場作為社會行動的力道上,逐漸地弱化……。(徐國明)
9月
04
2015
一旦敘事結構並未安排妥當,整齣作品的認知訊息便會散裂為不同片段。如何掌握、扣合與傳達「腳譜」的多重意象,以其串聯作品的敘事結構,並且,更為宏觀地省思「腳譜」作為一種嶄新的原住民樂舞系統,或許是另一道有待解決的課題。(徐國明)
7月
13
2015
布拉瑞揚舞團想要擺脫傳統台灣原住民族樂舞展演模式,重新為原住民劇場、舞蹈另闢蹊徑,開創一條不同的實驗性途徑。但是,這樣的企圖心卻又受限於自身的「原住民性」框架。(徐國明)
7月
03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