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發現」的恐懼與哀憐《花吃花》
2月
27
2019
花吃花(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0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2017年,第五屆中國烏鎮戲劇節主題為「明(Luminosity)」,「青年競演」單元的創作題目為:月亮、雨傘、刀。在這場單項獎金最高二十萬人民幣的競賽中,創作者需以不拘形式(舞台、服裝、劇情、道具等)加入這三項元素,串連成三十分鐘內的劇目。因為如此,有了《花吃了那女孩》大雨時兩人共撐一傘、以及女孩在月光下遭公然霸凌、未見援助,最後以亂刀復仇的場景。

如同最後留在《花吃花》的台詞:「看什麼看?這麼喜歡看啊?」《花吃了那女孩》當初也在同儕施展暴力之餘轉而質問觀眾。事後,受害者一人衣衫不整地趴在舞台上,一邊哭泣、一邊看著觀眾:「你們為什麼不幫我?你們為什麼不幫我?」承接先前社會寫實的劇情脈絡,此處連續兩則對觀眾的疑問,引起極大刺激與討論。因此,重新回到此戲劇的奇異點,我們應再度出發,把此手法的哲學內涵梳理清楚,以便給予《花吃了那女孩》、以及由其改編而成的《花吃花》一個較準確的定位。

之所以稱之為奇異點,是因為該台詞確實經濟、且聰明地,壓縮了大篇幅的時空:對觀眾而言,從劇情發展到此為止的種種經歷,原本都處於保有距離的第三人稱;但此處劇情卻突然轉向自己,並陡然將倫理的要求提升至最高層次:任何程度的聽聞,都應付出相對應行動與關心,否則所有悲劇(無論戲劇與現實層面)事後都將化為責任,落在聽聞者肩頭。在與舞台形式結合下,已過去的劇情在此被重新召回;觀眾的記憶、所有已發生的現實也都透過這兩句台詞的引導,被濃縮至劇場的當下。

事實上,這樣的控訴在哲學意義上,要求了不在場者的罪責。相似情境若拉出較遠距離,便能重新看清其手法在聰明之餘,於創作立場上的急公、與因之而來的侷限。1986年的電影《我兒漢生》中,兒子體會到社會階級與處境的不平等,於是強烈質疑父母身處此環境,為何沒有具體行動?在爸爸八十大壽的筵席上,他對鋪張的排場難以忍受,於是當面訓斥父親、引爆激烈爭執,最後不給父親面子憤而離席。漢生對父親「有所知便必須有所行動」的道德要求高度,與《花吃了那女孩》拋出的質疑其實是一樣的。差別在於《花吃了那女孩》事先以劇情引起觀眾同情,但兒子漢生並沒有致力引起爸爸之於社會各階層的情感。因此《花吃了那女孩》在戲劇奇異點效果下,一股深層的內疚感伴隨震驚,很自然地在觀眾心中產生。該手法的立意當然良善;為了償還此莫須有的虧欠,出了劇場,觀眾便可能將行動投諸現實。然而此處的成功並不是奠基於挖掘、理解、與表現現實,而是出自對觀眾道德意識與情緒的調度。

回到主劇情,原作三十分鐘的篇幅在四位女同學以及鍾詩琪(最弱勢者)母親五位角色的組合下,流暢且緊湊地呈現了同儕關係,並且不侷限在個人處境,而能勾勒出階級所形塑出的生態。在此,恐懼與哀憐廣義而言,仍如同亞里斯多德所說,是奠基於「發現」——觀眾透過戲劇描寫,了解了校園關係的現實。當然,到上段討論的手法時,便已經脫離此範疇,轉為以形式調動情緒與道德感的情境當中了。

改編內容加上學校英文老師、以及不同學生家庭背景的篇幅,則展現改編與原作對現實掌握能力的落差。就劇情編排上,這些新增篇幅的立意欲將結構性的社會環境更立體、全面地描繪;但若將《花吃了那女孩》簡單分為原作(四位主要女同學,以及鍾詩琪母親)、新增(英文老師、不同學生家庭成員等)兩個篇幅,可以發現後者比起前者,並沒有對現實相對的宣稱力。相反地,它承接意圖使觀眾同理而感到震驚、內疚的思考脈絡,致力強調學生們皆身不由己才走上歧路的情境。在敘事意義上,因為沒有提供立體或新穎資訊,因此學校情境、家世背景等,皆僅僅反向成為強調學生們悲哀命運的重複論調。虛構角色無法代言現實相角色之餘,反而宣示創作者對觀眾同理心的貪求。

事實上,同理心的建構透過原作角色的篇幅,就已經充分表現。在性格立體且細膩的條件下,觀眾在有限的情境中,自然產生對不同學生家庭的想像。對觀眾而言,這種由留白衍生的理解、探索、與猜想,或許都未如改編內容最後所顯現出來的蒼白。反覆用難以提供新訊息的劇情強調,反而落入剪裁失當,甚至顯現創作者對原有材料信心不足的狀態。而創作策略上在「描寫結構」與「激發愧疚、震驚、同情」間選擇了後者,也讓《花吃花》作品的教條意味愈加濃厚。是非既明,事實仍有一段距離,卻已經沒有討論的空間。強烈控訴與質問背後,也隱藏著哲學意義上不成熟的譴責。

儘管如此,因為優秀的原作劇情,對於沒有看過《花吃了那女孩》的觀眾而言,首次觀賞《花吃花》仍可能可以感受到其中力道,以及被激起關懷現實的熱血、迫切。從產業策略上,將創作競賽中的優秀作品透過自身資源加以發揚光大,無論對烏鎮戲劇節或者表坊而言,無疑都是樁美事。然而綜觀原創到改編的過程,作品卻從對現實結構有立體描述能力,漸漸傾向對觀眾情緒勒索式的創作立意。回到悲劇原理,滌淨(catharsis)效果中恐懼與哀憐之所以成立,很大程度仍仰賴「發現」:角色對其自身處境的重新發現、或觀眾對角色處境的重新發現皆然。《花吃花》除了原作中優秀的篇幅,其新增的內容、與夾帶戲謔、樣板化的表演手法,在試圖放大觀眾恐懼與哀憐的前提下,實際上卻將作品,帶往更加遠離「發現」的地方。

《花吃花》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9/02/17 14: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花吃花》向觀眾提出了一個明確無法置身事外的道德要求,因為凡是在場觀賞本劇觀眾,至少都見證過霸凌的再演出。只是在這樣的演出情境,每個人是否得是「共犯」,即觀眾會將自己投射至加害者位置嗎?(王威智)
4月
11
2019
《花吃花》沒有溢於表坊的美學,甚至有意無意地不斷對話於表坊的經典與前作。劇末時,堆滿舞臺的殘骸,演員與角色的前世與今生都得在歷史的遺棄與遺跡中搭建,而其無以救贖,再一次鋪疊了我們的歷史。(汪俊彥)
2月
25
2019
導演在此想翻轉擬真的美學,而朝向具挑釁意味、面質觀眾的劇場美學,但只是短暫的傾斜,劇末還是回歸到擬真的處理,顯然導演在戲劇劇作的策略上有所曲折。(杜秀娟)
2月
21
2019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