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隱形能量球共存的獨舞《555》
1月
25
2019
555(風之舞形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9次瀏覽
陳祈知(專案評論人)

表演藝術史上由單人演出的獨舞和獨角戲有例可循,諸如:富勒( Loïe Fuller, 1862 -1928)運用隱匿的長竿撐起宛如蝶翼的服裝,藉由霓彩幻化的燈光和快速揮舞的動作製造炫目效果、鄧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赤足散髮舞詠自然、聖丹妮絲(Ruth St. Denis, 1879-1968)想像東方風情,將自己扮成觀音菩薩演出《白玉》、羅曼菲在舞台上不斷旋轉的《輓歌》、吳興國一人分飾多角獨當一面表演《李爾在此》和《蛻變》、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 1957- )以獨角戲《887》提醒觀眾莫忘歷史記憶,以及音樂家的獨奏會……等等。舞蹈家吳義芳自四十歲起,每五年舉辦一場獨舞展,至五十五歲推出舞作《555》,已是他2002年與製作人妻子米君儒創立風之舞形舞團以來,第四度舉辦獨舞展;十五年來,這四支獨舞,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交織成一部個人身體史。對吳義芳而言,獨舞並不意味著孤獨,形單影隻更能凸顯自我的存在,更能探索自己和環境的關係。

獨舞者吳義芳自觀眾席後方進場,他穿著日常服裝——經常出現在他身上的那件花襯衫、牛仔褲、球鞋,揹著後背包,邊走邊和觀眾寒暄,甚至在觀眾席坐下和觀眾閒聊。接著走到左上舞台,他簡單問候大家:「我是吳義芳,我現在五十五歲,還在跳舞。因為跳舞,所以我存在。」說完,他便卸下背包,脫下身上的衣物,全身只剩下膚色短褲戲服;很難相信這副纖瘦結實且線條修長的軀體,是五十五歲的身體。此時,原先攤平覆蓋整個舞台面的白布冉冉升起,移至舞台近牆處,與舞台面呈近乎垂直狀。吳義芳沿著斜對角走到右下舞台,穿起置放在該處的白袍,這件白袍的不對稱剪裁,使其頗有後現代的風格,而白袍幾乎罩住吳義芳全身,留頭、手、足裸露在外,使他看似某種外太空生物,也像是被蠶繭或蝶蛹縛綁住身體。他從白袍裡伸出手到處探索,動作僵硬如機械,偶爾也把手往上伸,作勢摘取樹上的水果。隨後,他把頭埋進白袍裡,脫掉白袍,打了個噴嚏,再一腳把白袍踢開,筆者認為這象徵蟬蛻,即使歷經五十五年,身體與心靈依然重獲新生。

舞作分為「生命樹果園」、「捍衛信仰的騎士」、「馬戲團雌雄同體舞者」、「身體是我們想像出來的」、「無量劫未來女祭司」五段,在其中幾個段落之間,吳義芳出場再進場,於舞台上更換服裝,一邊和觀眾說話,談話內容主要環扣在五十五歲,以及能量球;他也提及跳舞對他的意義,談到他如何突破體能限制,並且詢問觀眾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靈魂」是五段舞共同的追索,從缺少靈魂的肉身開始往前行,然後有了「神是否存在」的扣問,再來出現叫賣自己靈魂的馬戲團舞者,接著認定身體只是靈魂暫時的居所,直到最後成為穿越動物、人、神界,守護古老智慧與人類未來預言的女祭司。【1】在「馬戲團雌雄同體舞者」一段中,吳義芳穿上過去舞作的服裝,將一顆圓球置放在左胸前的口袋裡,燈光黯淡時,這顆球就在整個劇場裡獨自綻放光芒。懸在舞台上方那塊白布,透過懸吊系統的支持與操作,變換過幾次造型,大多與舞台面平行,狀似建築物屋頂,也在不同色澤的燈光襯托下,顯現其生命力,彷彿這塊布幡也是參與演出的舞者。

從風之舞形舞團創團以來,可以看見舞藝高超的優秀舞者吳義芳試圖解放技巧、超越技巧的努力。2003年演出創團作《吳義芳獨舞》時,吳義芳在舞台上飛旋炫技,不著重提出有創見的想法和身體觀;但是,隨著時間推進,他除了持續琢磨表演技巧,也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身體訓練,包括印尼峇里島傳統舞。儘管在舞作《555》中,亦出現特定舞種或中國武術的程式語言,吳義芳仍可以更大膽地解放技巧,更大幅度地放棄既定的舞蹈訓練,為身體尋找更多可能性,對於這個部分的嘗試,吳義芳仍有很大的實驗空間。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結合現代舞技巧、中國武術與太極導引,創造令全球舞壇為之讚嘆的雲門技巧(Cloud Gate Technique),更加確立林懷民國際編舞大師的地位。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經由多年沈思與實踐,發展出原創性非常高的身體技巧,她要舞者在心理層面練習靜、定、鬆、沉、緩,藉由放鬆身體達到淨化心靈,形成獨到的「空緩美學」;在身體層面,則必須掌握幾個身體的軸心,包括:中心點、中心元、中心軸。「中心點」就是尾閭,亦即身體的最尾端,是人體藉以掌控平衡感的位置。「中心元」就是丹田,此處是能量的中心地帶,一方面是儲存能量,另一方面是接收能量的平衡點。「中心軸」就是脊椎,是碰觸情感的空間,必須有強大的電力引發自中心軸,如同樹木長出枝枒,慢慢延伸出去,才能夠碰觸到內在的情感。【2】

吳義芳則是以超過十年的時間,獨創「吳義芳十二能量球身體理論」,奠基於能量醫學和中國武術,輔以西方舞蹈動作原理,形成一套養生和活絡筋骨的運動體系與身體哲學,此理論頗為高深複雜。在這次《555》演出中,十二顆能量球是存而不見的,透過意念的想像,十二顆能量球存在於身體十二個不同的部位,隨著呼吸、氣與能量運行於身體血脈之中。這套身體理論使人驚喜,希冀日後得以更深刻理解「吳義芳十二能量球身體理論」,將其運用於日常身體訓練之中,其推廣與普及化亦是筆者所樂見。

註釋

1、請見《555》演出節目單。

2、語出2006年11月30日,陳祈知拜訪林麗珍訪談逐字稿。

《555》

演出|風之舞形舞團
時間|2018年12月28日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