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隱形能量球共存的獨舞《555》
1月
25
2019
555(風之舞形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2次瀏覽
陳祈知(專案評論人)

表演藝術史上由單人演出的獨舞和獨角戲有例可循,諸如:富勒( Loïe Fuller, 1862 -1928)運用隱匿的長竿撐起宛如蝶翼的服裝,藉由霓彩幻化的燈光和快速揮舞的動作製造炫目效果、鄧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赤足散髮舞詠自然、聖丹妮絲(Ruth St. Denis, 1879-1968)想像東方風情,將自己扮成觀音菩薩演出《白玉》、羅曼菲在舞台上不斷旋轉的《輓歌》、吳興國一人分飾多角獨當一面表演《李爾在此》和《蛻變》、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 1957- )以獨角戲《887》提醒觀眾莫忘歷史記憶,以及音樂家的獨奏會……等等。舞蹈家吳義芳自四十歲起,每五年舉辦一場獨舞展,至五十五歲推出舞作《555》,已是他2002年與製作人妻子米君儒創立風之舞形舞團以來,第四度舉辦獨舞展;十五年來,這四支獨舞,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交織成一部個人身體史。對吳義芳而言,獨舞並不意味著孤獨,形單影隻更能凸顯自我的存在,更能探索自己和環境的關係。

獨舞者吳義芳自觀眾席後方進場,他穿著日常服裝——經常出現在他身上的那件花襯衫、牛仔褲、球鞋,揹著後背包,邊走邊和觀眾寒暄,甚至在觀眾席坐下和觀眾閒聊。接著走到左上舞台,他簡單問候大家:「我是吳義芳,我現在五十五歲,還在跳舞。因為跳舞,所以我存在。」說完,他便卸下背包,脫下身上的衣物,全身只剩下膚色短褲戲服;很難相信這副纖瘦結實且線條修長的軀體,是五十五歲的身體。此時,原先攤平覆蓋整個舞台面的白布冉冉升起,移至舞台近牆處,與舞台面呈近乎垂直狀。吳義芳沿著斜對角走到右下舞台,穿起置放在該處的白袍,這件白袍的不對稱剪裁,使其頗有後現代的風格,而白袍幾乎罩住吳義芳全身,留頭、手、足裸露在外,使他看似某種外太空生物,也像是被蠶繭或蝶蛹縛綁住身體。他從白袍裡伸出手到處探索,動作僵硬如機械,偶爾也把手往上伸,作勢摘取樹上的水果。隨後,他把頭埋進白袍裡,脫掉白袍,打了個噴嚏,再一腳把白袍踢開,筆者認為這象徵蟬蛻,即使歷經五十五年,身體與心靈依然重獲新生。

舞作分為「生命樹果園」、「捍衛信仰的騎士」、「馬戲團雌雄同體舞者」、「身體是我們想像出來的」、「無量劫未來女祭司」五段,在其中幾個段落之間,吳義芳出場再進場,於舞台上更換服裝,一邊和觀眾說話,談話內容主要環扣在五十五歲,以及能量球;他也提及跳舞對他的意義,談到他如何突破體能限制,並且詢問觀眾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靈魂」是五段舞共同的追索,從缺少靈魂的肉身開始往前行,然後有了「神是否存在」的扣問,再來出現叫賣自己靈魂的馬戲團舞者,接著認定身體只是靈魂暫時的居所,直到最後成為穿越動物、人、神界,守護古老智慧與人類未來預言的女祭司。【1】在「馬戲團雌雄同體舞者」一段中,吳義芳穿上過去舞作的服裝,將一顆圓球置放在左胸前的口袋裡,燈光黯淡時,這顆球就在整個劇場裡獨自綻放光芒。懸在舞台上方那塊白布,透過懸吊系統的支持與操作,變換過幾次造型,大多與舞台面平行,狀似建築物屋頂,也在不同色澤的燈光襯托下,顯現其生命力,彷彿這塊布幡也是參與演出的舞者。

從風之舞形舞團創團以來,可以看見舞藝高超的優秀舞者吳義芳試圖解放技巧、超越技巧的努力。2003年演出創團作《吳義芳獨舞》時,吳義芳在舞台上飛旋炫技,不著重提出有創見的想法和身體觀;但是,隨著時間推進,他除了持續琢磨表演技巧,也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身體訓練,包括印尼峇里島傳統舞。儘管在舞作《555》中,亦出現特定舞種或中國武術的程式語言,吳義芳仍可以更大膽地解放技巧,更大幅度地放棄既定的舞蹈訓練,為身體尋找更多可能性,對於這個部分的嘗試,吳義芳仍有很大的實驗空間。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結合現代舞技巧、中國武術與太極導引,創造令全球舞壇為之讚嘆的雲門技巧(Cloud Gate Technique),更加確立林懷民國際編舞大師的地位。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經由多年沈思與實踐,發展出原創性非常高的身體技巧,她要舞者在心理層面練習靜、定、鬆、沉、緩,藉由放鬆身體達到淨化心靈,形成獨到的「空緩美學」;在身體層面,則必須掌握幾個身體的軸心,包括:中心點、中心元、中心軸。「中心點」就是尾閭,亦即身體的最尾端,是人體藉以掌控平衡感的位置。「中心元」就是丹田,此處是能量的中心地帶,一方面是儲存能量,另一方面是接收能量的平衡點。「中心軸」就是脊椎,是碰觸情感的空間,必須有強大的電力引發自中心軸,如同樹木長出枝枒,慢慢延伸出去,才能夠碰觸到內在的情感。【2】

吳義芳則是以超過十年的時間,獨創「吳義芳十二能量球身體理論」,奠基於能量醫學和中國武術,輔以西方舞蹈動作原理,形成一套養生和活絡筋骨的運動體系與身體哲學,此理論頗為高深複雜。在這次《555》演出中,十二顆能量球是存而不見的,透過意念的想像,十二顆能量球存在於身體十二個不同的部位,隨著呼吸、氣與能量運行於身體血脈之中。這套身體理論使人驚喜,希冀日後得以更深刻理解「吳義芳十二能量球身體理論」,將其運用於日常身體訓練之中,其推廣與普及化亦是筆者所樂見。

註釋

1、請見《555》演出節目單。

2、語出2006年11月30日,陳祈知拜訪林麗珍訪談逐字稿。

《555》

演出|風之舞形舞團
時間|2018年12月28日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