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隱形能量球共存的獨舞《555》
1月
25
2019
555(風之舞形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9次瀏覽
陳祈知(專案評論人)

表演藝術史上由單人演出的獨舞和獨角戲有例可循,諸如:富勒( Loïe Fuller, 1862 -1928)運用隱匿的長竿撐起宛如蝶翼的服裝,藉由霓彩幻化的燈光和快速揮舞的動作製造炫目效果、鄧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赤足散髮舞詠自然、聖丹妮絲(Ruth St. Denis, 1879-1968)想像東方風情,將自己扮成觀音菩薩演出《白玉》、羅曼菲在舞台上不斷旋轉的《輓歌》、吳興國一人分飾多角獨當一面表演《李爾在此》和《蛻變》、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 1957- )以獨角戲《887》提醒觀眾莫忘歷史記憶,以及音樂家的獨奏會……等等。舞蹈家吳義芳自四十歲起,每五年舉辦一場獨舞展,至五十五歲推出舞作《555》,已是他2002年與製作人妻子米君儒創立風之舞形舞團以來,第四度舉辦獨舞展;十五年來,這四支獨舞,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交織成一部個人身體史。對吳義芳而言,獨舞並不意味著孤獨,形單影隻更能凸顯自我的存在,更能探索自己和環境的關係。

獨舞者吳義芳自觀眾席後方進場,他穿著日常服裝——經常出現在他身上的那件花襯衫、牛仔褲、球鞋,揹著後背包,邊走邊和觀眾寒暄,甚至在觀眾席坐下和觀眾閒聊。接著走到左上舞台,他簡單問候大家:「我是吳義芳,我現在五十五歲,還在跳舞。因為跳舞,所以我存在。」說完,他便卸下背包,脫下身上的衣物,全身只剩下膚色短褲戲服;很難相信這副纖瘦結實且線條修長的軀體,是五十五歲的身體。此時,原先攤平覆蓋整個舞台面的白布冉冉升起,移至舞台近牆處,與舞台面呈近乎垂直狀。吳義芳沿著斜對角走到右下舞台,穿起置放在該處的白袍,這件白袍的不對稱剪裁,使其頗有後現代的風格,而白袍幾乎罩住吳義芳全身,留頭、手、足裸露在外,使他看似某種外太空生物,也像是被蠶繭或蝶蛹縛綁住身體。他從白袍裡伸出手到處探索,動作僵硬如機械,偶爾也把手往上伸,作勢摘取樹上的水果。隨後,他把頭埋進白袍裡,脫掉白袍,打了個噴嚏,再一腳把白袍踢開,筆者認為這象徵蟬蛻,即使歷經五十五年,身體與心靈依然重獲新生。

舞作分為「生命樹果園」、「捍衛信仰的騎士」、「馬戲團雌雄同體舞者」、「身體是我們想像出來的」、「無量劫未來女祭司」五段,在其中幾個段落之間,吳義芳出場再進場,於舞台上更換服裝,一邊和觀眾說話,談話內容主要環扣在五十五歲,以及能量球;他也提及跳舞對他的意義,談到他如何突破體能限制,並且詢問觀眾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靈魂」是五段舞共同的追索,從缺少靈魂的肉身開始往前行,然後有了「神是否存在」的扣問,再來出現叫賣自己靈魂的馬戲團舞者,接著認定身體只是靈魂暫時的居所,直到最後成為穿越動物、人、神界,守護古老智慧與人類未來預言的女祭司。【1】在「馬戲團雌雄同體舞者」一段中,吳義芳穿上過去舞作的服裝,將一顆圓球置放在左胸前的口袋裡,燈光黯淡時,這顆球就在整個劇場裡獨自綻放光芒。懸在舞台上方那塊白布,透過懸吊系統的支持與操作,變換過幾次造型,大多與舞台面平行,狀似建築物屋頂,也在不同色澤的燈光襯托下,顯現其生命力,彷彿這塊布幡也是參與演出的舞者。

從風之舞形舞團創團以來,可以看見舞藝高超的優秀舞者吳義芳試圖解放技巧、超越技巧的努力。2003年演出創團作《吳義芳獨舞》時,吳義芳在舞台上飛旋炫技,不著重提出有創見的想法和身體觀;但是,隨著時間推進,他除了持續琢磨表演技巧,也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身體訓練,包括印尼峇里島傳統舞。儘管在舞作《555》中,亦出現特定舞種或中國武術的程式語言,吳義芳仍可以更大膽地解放技巧,更大幅度地放棄既定的舞蹈訓練,為身體尋找更多可能性,對於這個部分的嘗試,吳義芳仍有很大的實驗空間。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結合現代舞技巧、中國武術與太極導引,創造令全球舞壇為之讚嘆的雲門技巧(Cloud Gate Technique),更加確立林懷民國際編舞大師的地位。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經由多年沈思與實踐,發展出原創性非常高的身體技巧,她要舞者在心理層面練習靜、定、鬆、沉、緩,藉由放鬆身體達到淨化心靈,形成獨到的「空緩美學」;在身體層面,則必須掌握幾個身體的軸心,包括:中心點、中心元、中心軸。「中心點」就是尾閭,亦即身體的最尾端,是人體藉以掌控平衡感的位置。「中心元」就是丹田,此處是能量的中心地帶,一方面是儲存能量,另一方面是接收能量的平衡點。「中心軸」就是脊椎,是碰觸情感的空間,必須有強大的電力引發自中心軸,如同樹木長出枝枒,慢慢延伸出去,才能夠碰觸到內在的情感。【2】

吳義芳則是以超過十年的時間,獨創「吳義芳十二能量球身體理論」,奠基於能量醫學和中國武術,輔以西方舞蹈動作原理,形成一套養生和活絡筋骨的運動體系與身體哲學,此理論頗為高深複雜。在這次《555》演出中,十二顆能量球是存而不見的,透過意念的想像,十二顆能量球存在於身體十二個不同的部位,隨著呼吸、氣與能量運行於身體血脈之中。這套身體理論使人驚喜,希冀日後得以更深刻理解「吳義芳十二能量球身體理論」,將其運用於日常身體訓練之中,其推廣與普及化亦是筆者所樂見。

註釋

1、請見《555》演出節目單。

2、語出2006年11月30日,陳祈知拜訪林麗珍訪談逐字稿。

《555》

演出|風之舞形舞團
時間|2018年12月28日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著裡,《卡門》所著重刻畫的還有另一位男性名為荷塞,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述說他如何身處道德與情感的誘惑當中猶疑與走火入魔,最終在極其糟糕的情境下謀殺了卡門,抹滅掉了一位熱愛自由且敢愛敢恨的吉普賽女性。
10月
02
2023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
9月
28
2023
人類和土地的關係,究竟是共生?還是破壞?隨著演出的進行,漸漸從作品裡得到答案。2020年首演的《吃土》,歷經疫情後,帶來更多的感動,也因為走過疫情,作品更能讓觀眾喚起群體意識,更懂得土地的珍貴。
9月
26
2023
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9月
18
2023
真正值得訾議的是字幕燈的文案告示。不是它作為statement(聲明)有問題,也不是它重複講述了生態危機的批判辭令,而是這個直白本身,枉費《Super》在展演手法上歷歷可見的能指經營。
9月
11
2023
對他來說,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檔案發展正是侵毀剛果真正歷史的元兇,不僅使不擅文字的祖先被奪去聲音,更讓短短兩百年的檔案成為一種極其有限且難以信任的材料。
9月
06
2023
這個人類四處爬的作品不含扮裝(role play),不含戀物(fetishism),不含物化調教(discipline,如BDSM犬奴或狗狗),不含政治宣言。他們是高度概念化的「人」,一群集體意識。
9月
06
2023
如何重看一部作品如《親愛的》在此時此刻重製?其中所透顯的舞蹈身體、關係與劇場調度形式,除可溯回理解創作者作品系譜,又給出什麼持存的思考?
9月
0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