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想來點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11月
11
2021
#是否(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13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或許,舞蹈並不是要告訴對方自己的特別,而只是一個有故事的人,與另一個有故事的人相互對話而已。

時隔兩年的舊作重演,時序上說起來不長不短,但在布拉瑞揚本人於謝幕出場【1】提到過,最初的《#是否》首次發表,隨即便收到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巡演邀請,當時他的回覆是拒絕的,似乎像是一罈陳酒的精釀還不到期,卻不得不開封宴客般地彆扭羞澀。相對應的原舞者王傑也有另一個提問,「我可以不要再跳這支舞了嗎?太痛苦了。」【2】

這緣起於《#是否》的演出不僅僅流於形式,在每一個布拉瑞揚安排的橋段當中,舞者自然又或許必然地要將真實的一面傾訴給他者——此處的「他者」未必是觀眾,也可能是久久與創傷共處的表演者本人。「重要的不是跳舞,而是能在跳舞中被治癒」,於是在隔年的咀嚼與消化過後,王傑本人也跟編舞家說:「老師,我可以演了!」此處,筆者認為多少華麗深邃的文字詞彙與舞蹈編排,都在在比不上這一瞬間的怦然心動,而這正是來自於台東的布拉瑞揚舞團的魅力——不在於跳舞,而是他們對每一個人、每一議題的關切與關心。

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3】

不知是否受到以色列舞蹈家Ohad Naharin作品《Naharin’s Virus》影響,又或者是向德國已故舞蹈家Pina Bausch 致敬,筆者一走進中劇院時,便對舞台上一面龐然的巨牆感到無比親切。牆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文字與人形塗鴉,看似漫不經心的嬉鬧,但「我不好」、「你快樂所以我快樂」、「Yes,NO」等細碎情緒的文字,還是能被第四面牆的我們收集作為線索,進而提前進入演出。作品開場一如《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報幕,舞團採用了自己的方式來提醒觀眾演前須知。這樣的選擇有利有弊,但在音樂設計兼舞者的曾志浩熱情處理下,卻隱約建立起《#是否》應有的風格與態度,即便有些許尷尬卻也防衛得固若金湯,讓人挑不出任何毛病,甚至有些吸引力。

在過去《#是否》首演的評論中,已有評論人針對作品的政治性、真實感以及憤怒情緒三種角度切入去評估其潛力與能量;此處,筆者希望能繼承觀看完《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經驗,【4】描繪所觀察到的幾個小地方。

譬如殘酷劇場的印象:一般而言,殘酷劇場的內涵是一種情緒與氛圍,演出者捨棄文本且使用大量的感官肢體音響,在儀式性的過程當中揭開觀眾表層情緒內的真實與甚至癲狂。在布拉瑞楊的編排中,殘酷劇場應該不是他的本意,但舞者賴翰祥身穿高跟鞋與近乎赤裸地使用金屬搖滾音調,哼唱著蔡依林本應甜美誘惑的創作組曲,以及無來由地痛罵另一方(第四面牆)貪婪、不要臉等字句,這樣的攻擊性言語綜合孔柏元穿裙子與在牆角的被霸凌、曾志浩手上迷你大聲公的警報聲和朱雨航自打巴掌的片段畫面,諸般對身分認同、社會正義、個人情緒(家庭關係)的揭露,雖是雜亂,卻亂的相當平衡。一定時間長度上的不舒適下,足以讓他者在其中擷取更有共鳴的片段並於腦海中迴旋。

此外,一如「巴卡路耐」的訓練儀式,挑戰舞者歌舞極限的過程絕非一般投幣式KTV消費族群會做的事情,卻也體現了在此一空間中的瘋狂與丟擲,生命的死有很多種形式,累死也是一種,在汗水、疲累與痛苦中重生。筆者認為當晚的部分觀眾與舞者,都可能在此過程中接受了程度上的洗鍊與洗禮。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布拉瑞揚舞團的舞者並不全然如編舞家本人都是科班出生,其中舞者奧宇.巴萬、賴翰祥兩人更是去年舞團台下的觀眾;然而這樣的組成成分對於布拉瑞揚的創作來說,沒有說好也沒有說不好,相反地提供了創作者本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身體以外的可能,可能更多關於生活層面,之於生命的誠實。

台灣教育體系下的科班學生便相當有用,但是在肢體以外的勇敢,有時會有制約般的束縛感,相反地一連《拉歌》、《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中興路二段191號》線上演出與《#是否》,似曾相似的大風吹與訓練儀式等編排,卻擁有截然不同的感染力,或許沒有了大量技術,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創作者與舞者多方面對所謂「藝術」的態度,並且以人為本,有故事的觀眾更能予以有故事的舞者們情感上的反饋與反省。

今晚我想來點布拉瑞揚與《#是否》

雖然沒有足夠的立論可以作為基礎,但筆者認為一場成功的演出取決於觀眾離開劇場之後,能夠帶走多少東西,並在某些特例下,也可能像是近期共享經濟的消費體驗般,食用完之後僅僅只是獲得一種舒適感,卻未必是過於複雜又或是意義深遠的文化體驗。一如我們會與充滿罪惡感的炸雞事後和解,在觀看完《#是否》與舞者的生命經驗後,或許也會是觀眾與一種自我的相互協調,而非對某件事情無窮無盡的勒索與追究。舞者曾志浩曾說:「想哭的時候,我們就大聲哭,但哭完以後記得笑一個。」其實可能引發我們哭泣的癥結點仍在,但是否,我們都還能正向勇敢地活下去才是重點。

註釋

1、布拉瑞楊在演出結束後會一一介紹舞者,同時將行政交代的注意事項等進行說明,演出當晚,布拉瑞楊更脫稿介紹來賓,包含奧運國手郭婞淳、楊勇緯等人。

2、引用於2021年節目冊內容,編舞家談《#是否》。

3、引用於已故德國舞蹈家Pina Bausch名言:「跳舞吧!舞吧!否則我們就要迷失了。」

4、此處按照舞團的創作時序,《#是否》的完成先於《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而本文的觀看時序則是延續上回觀看《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經驗,而後承繼《#是否》的再演觀察,在此特別說明。。

《#是否》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1/10/29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是否》主旨鮮明,藝術手法圓熟,是布拉瑞揚舞團成立於台東以來,最優異的作品。其極富潛力,通俗文化直接轉化為當代批判語言,雖說布拉還是溫柔,結尾還是給予希望,不管是不是蘇芮唱的《是否》,還是總結於結束曲舒米恩創作的《我在那邊唱》,悲傷、歡樂都好,生命的「流」將繼續移動,每個人都必有每個人的樣態方向。(紀慧玲)
5月
30
2019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