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寓言時代《白色說書人》
10月
18
2017
白色說書人(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0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白色說書人》,究竟要說的是什麼故事?一個關於「白色」的故事?還是說書人是「白色」的?什麼又是「黑色」的故事?誰又該是「黑色」的呢?在這個眾聲喧嘩的社會裡,人們面對各種議題論爭時,時常是兩方人馬各持己見、非黑即白,吵得不可開交。然而,面對各種立場、懶人包並陳,誰又曾好好聆聽彼此,好好地說完一段故事呢?理解彼此呢?《白色說書人》這部作品,講述關於臺灣「白色恐怖」的故事。但,編劇詹傑並沒有將「白色恐怖」的諸多歷史事件剪貼在這部作品當中,也不如以往處理此主題的作品多以控訴的敘事角度、口吻敘事,而是從一位兒子(邱安忱飾演)在父親頭七的當晚試圖叫喚父親的靈魂,於父子之情中展開了本劇。

掌中戲是這對父子情感最好的聯繫,同時劇中父親的扮演也多是以掌中戲偶廖添丁、孫悟空、武松的形式出現。對兒子而言,在天花亂墜的故事裡,父親是百變的、是神通廣大的,但接著故事的持續講述,帶出紅葉少棒、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等背景,一直到了父親老年之後,揭露了兒子的身世之謎,父親便從百變的、神通廣大的形象,變為一名加害自己親生父親的罪人。但,詹傑無意在劇中控訴,而是在真相昭然若揭的過程中,寫出兒子對父親的看法,並將在那緊繃、密不通風的時代中的父親王添財,他如何面對政治、愛情、友情、親情、自我等種種矛盾,鮮明地刻畫了大時代中小人物的自私、卑瑣與無可奈何。從人與人的情感、個人的生存出發,將創作主旨寄寓於劇中的愛恨糾葛,對於時代作出最大的控訴。

除此之外,此劇在實驗劇場以藍白紅三色框出一鏡框舞臺,舞臺中又擺置、懸吊有許多能夠讓掌中戲偶演出、操偶師得以藏身的紙糊佈景如水族箱、冰箱等等,特別能夠展現臺灣野臺的氣味外,也讓傳統掌中戲能夠毫無扞格的進入當代劇場,靈活的在觀眾面前展現。除此之外,後頭留白的紙幕,在剪紙、投影設計的巧思下,將人物的想像、情緒、情境等,如夢似幻地投射在舞臺上製造出美好的,又或是緊張的氛圍,與舞臺整體鮮豔飽和的色調搭配是相當一致。掌中戲操偶師吳榮昌與黃武山是舞臺上最奪人目光的表演者,無論是口條、語言,或是偶與偶之間伴著鑼鼓點的翻打、飛騰,都讓人相當驚艷,特別是王婆出場爬梯一段「潮州調」的演唱,更是增添了許多韻味。

《白色說書人》在戴君芳的執導下,無論是劇中的節奏、戲曲的涉入,又或是裝置的進入,舞臺上任何一部份都能見其細膩經營之處。任何一部份都不顯突兀,整體的配置與調度上,其中的流暢、協調是清晰可見的。不過,在這部作品中仍有稍嫌可惜之處,一是邱安忱的獨腳戲,二則是劇本語言的節奏韻律問題。《白色說書人》除了掌中戲演員之外,邱安忱可以說是獨挑大樑,只可惜,演出人物的區隔並不大,角色變換間不夠分明俐落。再者,邱安忱所演出的人物時常在國、臺語之間混雜使用,劇本語言中的韻律感就不得不被放大檢視,也或許是語言使用的習慣不夠貼合人物,比較起掌中戲操偶師的演出口白,確是少了許多力度。

最後,關於《白色說書人》這部作品,編劇詹傑抓住了一個相當核心的想像──「廖添丁」。從「廖添丁」義賊的身份,連接到故事中的「不死形象」,然而將創作者形塑出的不死形象以及觀眾們的瘋迷,連接到當時人民對政府的精神反抗,增強了劇中現實與想像之間的衝突。《白色說書人》是一部觸裡敏感議題的成熟作品,特別是寓言於「戲」並不容易,很容易就過於控訴和口號、標語化。然而,在思考議題、實驗展演的同時,創作者或許仍不能忘記,好好的述說一段完整的故事和情感,或許是讓觀眾在議題中由淺入深的最好方式,就如這部作品,不刻意用艱澀名詞、營造低迷嚴肅氛圍,穿插著笑料調劑劇情,或許會更顯其中之蒼涼吧。

《白色說書人》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7/10/14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白色說書人》的結構,我們最具體的發現在於:歷史作為共同記憶的一個環節,並不是時空過往的重提,而是因著當下生活中的點滴連帶,在我們的面前重新回復了生機。(鍾喬)
11月
13
2019
藉由身分與過去的逐漸揭開,走進對人性的琢磨,而非歷史事件的陳述。在「走出白色恐怖」的漩渦裡,「走進/近白色恐怖」。而那些對時代的控訴,就平平穩穩地放在我們對生命、身分所無力決定的剎那。靜謐,卻沉痛。(吳岳霖)
10月
26
2017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