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京劇解構莎劇《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4月
02
2012
艷后與她的小丑們(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30次瀏覽
謝筱玫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是一齣很有紀氏風格的戲,不僅是語言上的嘻笑嘲諷,更是意識形態上的。透過「歷史可以重新書寫」的唱詞,編劇告訴我們他無意忠於原著,甚至直接挑明「原著被我們搞丟了」。將莎劇文本拆解重組,並加入說書人這樣的角色,以便抒發個人議論;但他的個人觀點又常是分裂的、多重辯證的,於是乎說書人一分為三,居中的「說書人」為主要評論者、解釋者(就像莎劇原著劇本總伴著諸多註釋,而這齣牽涉羅馬帝國建國軼史的戲更需此一職),而左右兩名「歌隊」則一搭一唱,不時反問說書人,甚至自行加詞、質疑編劇;在解構莎劇的同時,也進行自我顛覆。

紀蔚然雜文與劇本中常見的「耍嘴炮」功夫,也在說書三人組的如珠妙語中展露無遺。例如,「喬藝」一段;喬者,政治也。這段對於政客如何「喬」事情的議論幽默犀利地置入了編劇對於當今時局的觀察與調侃。而接下來安東尼、屋大維、萊比多思三攝政的政治協商這一場十分精彩。高低音交錯(小生屋大維的高亮嗓音與老生安東尼的寬沉)與快板構成的音樂張力,再加上導演李小平以椅子與走位變換暗示三人各懷鬼胎(令人聯想到他在《金鎖記》打麻將一景的場面調度手法,也是善用走位/椅子交代各人心事),緊湊且生動地將三人這種爾虞我詐、一觸即發的關係呈現出來。對於這樣一個高難度的文本,導演在戲劇節奏上掌握得宜,很能跟得上編劇跳躍式的思考、「戲中戲」框架內外的游移,以及角色間一來一往的唇槍機鋒。只是有幾處似乎又跑太快了,讓人目不暇給,稍一閃神或反應稍遲,馬上便被編劇與導演遠拋在身後,錯失劇本中的機趣。

本劇使用了「劇中劇」的結構,將故事設定為某劇團正在排演「粉飾版」的莎劇Antony and Cleopatra,讓角色出入於戲裡與戲外。刻意加高的主表演區,在視覺上點出敘事的框架。有時我甚至覺得這種敘事在雙層(第一層是古羅馬埃及、安東尼與女王的戲,第二層是劇團排演的部分)之外又多了一層。例如,導助對提詞人說,你現在摀住嘴的這段也是編劇寫的,這時,提詞人對照劇本並念出舞台指示,發覺自己的動作果然早被編劇設定進去。此刻,觀眾充分意識到了這「劇團排戲」的第二層也是戲。編劇給我們當頭一棒,就是要我們認清自己是在看戲,是跟著「編劇」超然坐在觀眾席,是在戲中戲之外的第三層。疏離復疏離啊。

至此,我發覺自己懷著一種矛盾的心態看著此劇,一方面像是在欣賞高空走索,想看編劇這招險棋還可以怎麼下,這戲耍京劇、莎劇、觀眾的可能性可以推到多遠。這部分的成果令人激賞。傳統戲曲改編莎劇,幾乎都將背景進行在地轉譯,於是米蒂亞化身樓蘭女、馬克白改為敖叔將軍、威尼斯猶太商人變成大食人,而此劇的時空仍維持在古羅馬與埃及,(舞台設計也巧妙地以正反景片轉換埃及壁畫與羅馬浮雕,召喚異國文化想像),甚至進一步加入「以戲談戲」的現代場景與後設框架。這場實驗讓人發覺,原來(國光的)京劇演員也可以有這麼高的靈活度與可塑性。

但另一方面,就像劇中女侍夏蜜安在安東尼氣數已盡、劇情即將轉悲之際所抗議的:「不要再疏離了!」我也想俗氣地在劇末痛痛快快為劇中男女主角之死一掬同情淚水,但是編劇在劇始精采地演繹了男歡女愛中的權力關係之後,卻在劇末拒絕了我想哀悼這對癡心男女的滿足,雖在意料之中,但還是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2/03/3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裡,紀蔚然的觀點很鮮明,他不斷透過劇作執行他對於劇場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當代與原著之間的對話,而這始終是他在理論裡陳述的改編的真諦。不過,就像我在前頭所說的,紀蔚然過度地有意識在執行,他甚至害怕觀眾不知道他想講什麼。(吳岳霖)
5月
09
2012
黃香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堪稱上乘喜劇,國光劇團自深沈的悲劇《金鎖記》之後,再創臺灣新編戲曲高峰,見證了國光「陰柔的軟實力」在包圍「陽剛的硬道理」之後,突破重圍,更上層樓,再從哀婉幽微、低抑深旋的氛圍中,殺出一條幽默、輕狂、誇張的血路,擴大了演出幅度,也拓展了戲劇類型。(黃香)
4月
23
2012
上個世紀德國戲劇家布雷希特,三零年代在莫斯科看了梅蘭芳的京劇表演,引發靈感而發展「反幻覺主義」及「疏離效果」的劇場理論──大白話來說就是跳出劇情「破梗」,讓觀眾適度保持「身在戲外」的清醒──追根究柢不無出於「誤讀」,不意卻開創西方劇場新猷。如今當國人搬演新編京戲時,反身大量使用已普遍為現代劇場採用的「破梗」手法,寧不為最大的反諷?(林乃文)
4月
03
2012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