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浸之前《莎喲娜啦》(溪北場)
9月
05
2019
莎喲娜啦溪北場(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9次瀏覽
林亞璇(表演藝術工作者)

《莎喲娜啦》是甫於2018年登記立案的「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一號作品。這齣假日文語意「再會」、「再見」的作品名稱,序幕即以〈快樂的出航〉做為整體戲劇的起手式,揭示了該劇調性:在看似歡快的節奏中,隱藏著切莫回首的悲傷,如同「莎喲娜啦」一詞在日本文化的脈絡裡,暗含「永別」、「再也不見」的深層涵義。於是,當觀者隨著戲劇橋段揚帆「出航」,其也被引領在拼貼、游離的各式情境中,直視或遊歷一個又一個短小而幽微的悲傷片刻。

《莎喲娜啦》一作,共有溪北篇(礁溪場)和溪南篇(蘇澳場)兩個版本。兩版本的相似性約為三分之一,差異性主要奠基於演員歷經田野採集,以及集體創作後的結果。這樣的創作方式,跳脫單一主體和脈絡化的編導手法,將不同個體於田野中的所見所聞和演出提案,採「游擊式」方法串連成戲,使多元創作者之意志得以揉合且發於劇中。全劇以「流水席」為場景基底,假演藝性的綜藝歌舞秀為開端,鋪陳極具台式特色的辦桌氛圍,並從此開展,連結紅白場及各種造勢場合之明喻或暗指,諸如:喪葬禮俗中的紙紮屋文化、喜宴裡的象徵儀式和你來我往的交陪,或者是作為地方頭人或政治人物的宣示舞台等。除此之外,該劇運用不同物件作為展演手法或展示主體,亦有趣味性和變化性,包含:餐桌上的菜餚、戲偶、台灣地圖、辦桌椅下的信件等。物件自成一體,不僅僅是道具或者輔助工具,而是具有觸發觀者想像和連結的媒介,以低調而內斂的方式,若有似無地逐步發酵。

事實上,《莎喲娜啦》雖為戲劇作品,呈現結果卻涵蓋不少視覺藝術的表現方法。這使得觀者在進入劇場之際,無法用習以為常的觀眾角色貫徹之,卻可能進一步促發個體對於觀看視角的質疑或思考:我是觀眾、演員、二者兼具或者其他?以及,扮演不同角色的參與程度和實踐可能為何?由於不同想像導引相異視角,觀者在沉浸之前,若未能先行安放自身位置,恐怕前述「若有似無地逐步發酵」,將變得淡而無味,甚或轉瞬即逝。而不可諱言,這確實是該劇以此視覺性手法呈現的潛在風險。

不過,從相反面來看,由於「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創作團隊皆相當年輕,演員的年齡層更錯落在高中和大學之間,其未臻成熟、尚未程式化的演出方式,表現於該劇─假拼貼手法串連片段情境、不過度倚賴劇場語言、善用視覺藝術展示美學、演員與物件同為觸發媒介-恰恰擺放得宜且有頗具韻味,同時也因為演員的青春和涉世未深,適切地詮釋了「歡快中的幽微悲傷」,甚或能再添上一些離人道聲「莎喲娜啦」的瀟灑或義無反顧。

做為一號作品,「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以該劇揭示了青少年創作者之於劇場展演的潛力與能動性。至於,這種頗具實驗性質的集體創作形式和呈現手法,未來如何開展或者深化,將是該團日後必然面臨的挑戰,但卻也令人引頸期盼,盼望更多豐富有趣的演出作品,為表演藝術領域帶來新興活力與各種可能。

《莎喲娜啦》

演出|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
時間|2019/08/24  18:00
地點|宜蘭縣礁溪鄉武聖廟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使所謂參與式劇場的定位並未充分達成,但整場所見年輕學子的赤忱,於是開始想像:為期第三年的「宜蘭青少年劇場培育暨展演計畫」,將會埋下什麼樣的藝術種苗,甚或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群高中、大學生因此建構什麼樣的地方認同情感、自我重新發現。(楊美英)
9月
09
2019
《莎喲娜啦》在觀演現場展示的,便是在當代時空裡呈現「非理性」壓倒性存在的狀態。當然,從製作方內部來看,更加珍貴的是田野踏查過程得到的收穫,以及從辦藝文工作坊給青少年的時期起所激起的互動、人際關係與思考漣漪。(張敦智)
9月
03
2019
只是《莎喲娜啦》與其他製作不同,他們巧妙的選擇外燴辦桌,辦桌的異質空間成為承載這個演出的場所。在這個臨時搭建帳篷的辦桌宴客,觀眾不僅需要處理自己與其他七個觀眾的互動關係,還得應對兩位表演者的互動表演。(劉祐誠)
8月
30
2019
當觀眾無法將自己擺進,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期待的存在,而如其所是的看到表演之為一種表演的顯現,表演者就完全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因為劇作沒有考慮過觀眾說:「不。」或「為什麼?」的可能——腳本早已備好,只需要觀眾的背書,觀眾只是來體驗設定好的角色。(洪姿宇)
8月
30
2019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