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賦權到鬆動文化結構的探問《梨花心地》
3月
17
2021
梨花心地(差事劇團提供/攝影陳俊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7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依稀記得許久之前,父親曾對我提起的往事。身為客家媳婦,卻是校長女兒、知識女性的阿婆,年輕時因為不願家族文化的束縛,曾離家出走。但是回頭想到小孩,又折身返回。這段往事,在石岡媽媽劇團《梨花心地》的演出中再度浮現腦海。是什麼樣的生命理念與價值選擇,讓沒有發言權、卻又得做牛做馬照顧整個家族的客家媳婦,即使經過戲劇中介的自我覺醒後,仍選擇在既有文化規範下過生活?戲劇,除了讓客家媳婦們作為情緒抒發的管道,並意識到自己生命處境外,對於客家文化的結構性框架是否有鬆動的契機?這是我在看戲過程中,不斷浮現的問題。當然,此提問背後預設了什麼是理想生命的意識形態。

石岡媽媽劇團,取名媽媽劇團,象徵母親之愛無所不包、堅忍柔韌、勤儉吃苦,以無私之愛奉獻家族、傳承血脈。這是主動且願意的犧牲。然而,媽媽之身有另一個角色,是媳婦。媳婦不只傳承家族血脈,更被定位在家族譜系的傳統框架中,沒有自我,只能遵從。客家媳婦如劇中所呈現,在家中是沒有發言權的,只有做事幹活的義務,遑論享受的權利。這是媽媽與媳婦兩個角色在劇中的拉扯。《梨花心地》在口白、身體象徵的呈現,我讀到的多是從媳婦角色發言。客家媳婦透過平舖直述、沉重反思、象徵指涉等手法,表達生命的遭遇、感觸、想法。然而,即便只是描述性的呈現,在在提醒觀者眼前畫面背後指涉的意涵,也展現演員媽媽們對生命處境高度自覺的意識。這引來男人指道「客家女性的美德是,家醜不可外揚」(台詞)。舞台上令人心碎的畫面,迫使我去思考,以戲劇為中介能在現實生活中扭轉結構性的文化生態嗎?能夠達成民眾劇場的最終目標——轉變現實嗎?從未接觸過民眾劇場的我,更關心的不是劇場,而是現實。

《梨花心地》透過年復一年的勞動(農務、日常)與祭祖活動,鋪陳客家媳婦的一生。在舞台上,我們看到女性身體的勞作體現,然而規範這些身心活動的是兩只看不見的手。這兩只看不見的手卻是台上所有故事的幕後推手。一只是現世的父權體制,另一只是祖先的交代,是更沉重的傳承與負擔。一年幾次非常耗神耗力的家族祭祖活動,不斷提醒客家媳婦家族團結、傳承、感恩的重要性。在這兩只看不見的手的造化下,觀眾看見了客家媳婦的生活與心聲。然而,這兩只手在劇中因為無聲無影,既無法對其發問、質疑,也無法反叛、控訴,成了此劇最大、也無解的哀傷。這個哀傷可以體現,可以抒發,但是卻仍看不到從內部翻轉的可能與行動,除了象徵性的撕毀台上客家媳婦必須遵從的美德的紅字條。

舞台上,客家媳婦在家族中如影子般被忽視的地位透過再現獲得表明。女性身體於日常勞作過程因為「角色體現」(媽媽、太太、媳婦、農婦……等)的片段化、碎裂化、重層化,也能透過戲劇過程被再經驗與縫合。再經驗,因此得以深刻感受身體在平日備受壓抑的吶喊。縫合,因此得以照見自我生命存在的狀態,更清楚自我在客家文化的社會定位與責任。透過戲劇過程的自我賦權,工具性的勞動身體,轉化為自覺而有所(反)思、有所行動的身體。然而,這些行動是否可能對原生文化產生結構性的影響,在劇中沒有清楚的提示。反倒是女人出嫁後成為客家媳婦的哀怨噤聲深刻的烙印在我的心中。

身著白紗的新娘,臉與四肢也無血色的白。這和帶在頭上、掛在腕上的紅花形成強烈的對比。如血般的紅花不似喜慶的歡樂,反倒似泣血的象徵。新娘扛著垂死的雞、砧板、鍋子、菜籃緩緩的前行,其自身彷若那只雞,任人差遣處置。新娘穿上男人的鞋小心緩慢地走著,背後出現勞動女人的日常活動片段。此段沒有語言確歷歷在目,揭示了客家媳婦的生命歷程、內在心聲。

隨後,舞台上媽媽們褪去日常角色,以白衣素褲象徵回到自我,展開各自的動作。每個人也自由地表述我是誰,並在結束前大家一起歡喜快樂地說道「我是女人」。以這樣的方式做結尾,似乎欲翻轉整齣戲呈現客家媳婦在家族中受到的壓抑,提出追尋自我的喜悅。然而,散戲後,我對這個翻轉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除了此段佔據整齣戲的時間太短之外,主要是沒有過程,缺乏具體脈絡呈現自由如何可能。此段的展現可以是媽媽們在自我培力過程的自我關照,在特定時間內的自我放飛。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客家文化架構是否有因此被動搖的可能,是個未知。正是這個未知,等著石岡媽媽劇團繼續前行來印證。

畢竟,媽媽們是溫柔的,不以革命為目的,而以媽媽寬容承受的心胸,身體願意接受一切磨難的意志,繼續在家鄉、家族、家庭中勞動與承擔、努力與付出。這一切為了是成就一個穩定、可遮蔽風雨的家。明知自己的付出與辛苦得不到尊重與感恩,卻甘之如飴。這讓我對石岡媽媽有無比的敬意。然而,客家媳婦的自我賦權與解放如何和農作生活、客家文化、傳統價值辯證與互動,尚須更多的展演、書寫來討論。我相信這也是石岡媽媽劇團必須再走二十年的理由。而此,不是為了革命,而是透過在地實踐與溫柔卻有力的行動,朝向更為平等、自由的理想國度邁進。

《梨花心地》

演出|石岡媽媽劇團
時間|2021/03/13 19:30
地點|台北寶藏巖藝術村山城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筆者以為,這是一群女人守著土地守著家園二十年,踏實辛苦的努力面對現實(包括聚落族群傳統對於女人生命樣態自決的限制和挑戰、近年土地正義的抗爭、地方利益糾葛、學習調養生息與整合社區資源等問題),同時堅持劇場藝術的創造性勞動,以自己的身體和話語,向這個震災後求生的複雜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其中所展現生命的形影,縱然破碎,動能可貴!(楊美英)
5月
04
2021
演員們不管是從意識的覺醒或者說出自己的理想,不停在「我是誰」的層次上重新解構和主體建立。從「我的名字」、「我的身份」到「我的幻想」,最後齊聲大喊:「我是女人」,彷彿從奮力自我創造下破除了「揭開婚紗,我就是沒有影子的女人」無名狀態。(簡韋樵)
3月
22
2021
此番思考並非在否定李秀珣長期蹲點與媽媽們培養的生活與革命情懷,這也是第一次我在觀看與民眾工作的作品時如此強烈感受兩者的主體對話,也即是兩方已有共同的信任度、彼此成熟了才能在作品展現。已經交融的工作者與參與者,下一階段會再如何發展?如同秀珣說的:「是石岡媽媽們推著我走,而不是我推著媽媽們走。」或許當《梨花心地》已作為二十年歷程的回顧與媽媽能肯認女身的階段完成之作,下一階段可能可以有不同的工作關係。(黃馨儀)
3月
18
2021
客家女性受到父權宗法制度壓迫的種種符號滿溢在場上,流暢的場面調度,讓媽媽們有時心甘情願進入妻子與母親的角色,有時又批判性地審視自身,爭取自由。反覆的焚香燒金儀式一再召喚祖先盤桓不去的幽靈,媽媽們想自由卻又走不開,在祖先的凝視下心甘情願地,日復一日為了梨樹結果而勞動,年復一年來到半月池洗刷族人的衣物,「成為自己」是無解的衝突矛盾,二十年的戲劇實踐背起的卻是一輩子的沉重宿命,每一步只需幾秒的走位,都承載著一生漫長的苦行。(許仁豪)
3月
17
2021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