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套的劇作,澎恰恰的演員劇場——回望《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的「懷舊」
5月
20
2022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3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對於2019年《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下文簡稱「麗晶」)的首演版,劇評人吳岳霖指出其販賣「懷舊」情懷,行銷價值多於情感表達,找來澎恰恰飾演主角尤其加乘了市場化的導向。【1】而我看完《麗晶》今年在北藝中心的版本後,卻對「懷舊」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許,那不只是票房長紅的利器,它還紮實地構成了一套劇場美學的基礎;甚至,澎恰恰本身也是其中的關鍵。


懷舊之一:老套作為方法

以故事的情感內核而言,《麗晶》是一齣關於回憶、懊悔與已逝美好的音樂劇。

在基隆港營業幾十載的「麗晶卡拉OK」熄燈在即,老闆娘陳麗卿(澎恰恰飾)獨身一人,坐看店裡繁華落盡,叼著菸,憶起她幾近跳港的心境曲折,隻手撐起卡拉OK店的艱辛,與客人以及小姐們的甘苦回憶⋯⋯還有,她最疼愛又傷她最深的坐檯妹妹小玲(張芳瑜飾)。自始至終,都聽得見麗卿的恆久嘆惋:「小玲,這首歌點給你」「小玲啊⋯⋯」。這時我們已隱約知道,小玲是麗卿終生難以放下的傷痛。

每個人心中,不都有過這種無法和解的悔恨?愈隨年紀增長,悔恨之事愈多。這個故事核心雖顯尋常,卻能讓所有觀眾心有戚戚;在第一幕的麗卿獨白,隨著菸一根根燃起,我也溼透了眼眶,可說是老套但非常有效的故事原型。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後續的故事細節同樣老套。例如,小玲借款潛逃,最後吸毒精神錯亂,讓麗卿抱憾終身;例如,麗卿惹上癌症,又面臨畢生心血遭徵收在即的不捨⋯⋯。再看看人物的形象塑造:劇中角色一個個幽默掩蓋悲傷,不善以言說傳達情感⋯⋯,這些屬於上一世代的性格特徵與戲劇套路,實在讓人想吶喊,會不會太過老掉牙了!不過,了解到編劇詹傑僅三十餘歲的年紀,我們就明白,這些並非上世代人的同語反覆,而是跨時代的觀察與描繪。換言之,詹傑想必是「故意」營造這種劇情與人物氛圍的。

雖說《麗晶》是詹傑親訪基隆的田調成果,但在今年的版本,劇組已不再強調陳麗卿與「麗晶卡拉OK」的真實存在,只表示這是「一首寫給港都基隆的時代情歌」(引宣傳語)。對於「田野作為創作方法」、人物的再現還原度等,【2】我們應也不必過於鑽牛角尖。反向地來看,詹傑從一有效的故事內核出發,刻意塑造與今日(特別是八年級後段生的我)產生隔閡感的語彙與故事設定,可說是一種作為劇作方法的「老套」。


懷舊之二:澎恰恰的演員劇場

另外,值得談論的,是主演澎恰恰的反串呈現,及秀場主持般的精彩臨場能力。

現今的戲劇作品不乏議題性,男女反串或酷兒等設計多有情慾或性別政治的姿態。但遙想八、九O年代的電視綜藝節目,如《鑽石舞台》的「陽婆婆」、《鐵獅玉玲瓏》的「貴寶」與「珠寶」等經典角色,這些反串並沒有要主動帶起性別議題,反而是單純樸素的搞笑。而在《麗晶》的陳麗卿一角,性別政治意味同樣稀薄,雖也有製造笑料的效(笑)果,但更多的是澎恰恰深入肌理的女性心境摹仿,是扎實的方法演技。

至於在音樂演唱的層面,澎恰恰的男性聲線也補齊了整齣作品中低音域之不足(其餘角色多由生理女性飾唱),增添音色豐富度,即使不是精湛的演唱,也讓人感受到他真摯投入的情感。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另外,不斷炒熱現場氣氛的,還有澎恰恰各種爆笑的臨場應變。講到陳麗卿積欠的大筆負債時,澎恰恰自嘲「報紙上都有寫」,暗諷現實中的自己一番;在和觀眾互動的橋段時,他與一位男性觀眾進行「我有水(suí)無?」「水」「那你要去看眼科」的機智對答也令人噴飯。由於字幕機無時無刻地亮著,我們明白這些笑料全是澎恰恰的臨場原創;配上歌廳式的舞台設計與觀眾(現場觀眾也就是劇情裡舞台底下的「觀眾」)的趣味參與,歌廳秀場的沈浸氛圍因而展開——陳麗卿/澎恰恰正是那華麗秀場的主持人。

對我來說,這幾乎構成了演員劇場的條件:如同《李爾在此》之於吳興國,《樓蘭女》之於魏海敏,【3】我也有點難想像不是由澎恰恰飾演的陳麗卿——她/他深刻的臺灣中年女性刻劃,與優異的秀場能力,實在是此劇的精髓呀!或者,不妨說《麗晶》用上述的「非議題式反串」與「秀場能力」,在澎恰恰身上美好地開展了另一維度的「懷舊」。


懷舊之三:音樂

如同劇評人吳岳霖所述,劇中使用原創音樂的比例並不高,多數時候是使用台語流行歌、《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喚起老一輩的情感回憶。【4】這裡要再補上二點:

一、在原創音樂中,也配上了大量那卡西的音樂元素,有時還配上老派到不行的水晶燈光,讓全劇在視聽上都洋溢懷舊的氛圍。二、在歌曲選擇上,也刻意呈現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歷史發展。劇中有一幕是卡拉OK店遭遇同業競爭,許多鄰店用上異國衣著與音樂攬客,陳麗卿則接連端出日本演歌、鄧麗君〈甜蜜蜜〉、《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音樂吸睛(金)。這個「日—臺(+港日)—港」的前後順序,恰好展現了臺灣的亞際音樂文化受納歷程,這些也都反映於當今中老世代的聽覺記憶之中。

然而,深入思考《麗晶》中戲劇與音樂的關係,會發現歌曲的功能十分節制。除了幾個介紹人物以及衝突的場景,劇中的音樂大多只用於刻劃人物情感,少有推動劇情的力道。特別要提及的,是陳麗卿與小玲的兩次對唱:不管是在醫院的最後一面,或是卡拉OK收店前的還魂,都沒有完全化解麗卿的人物糾結。在迎來特別來賓出場的結局前,麗卿仍是那個走不出回憶,受困於傷痛與懊悔、心碎的人。由於音樂始終停在強化人物情感的層面,並未深入戲劇的肌理,我仍較願將《麗晶》看作一齣歌舞情節飽滿的「戲劇」作品,或是一齣手法並未隨時代演進,手法老套守舊的音樂劇作品。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市場導向:平順動人的小製作

在此要言明的是,即使上述稍有批評,我仍打從心底認為這是齣賺人熱淚的作品。若真要說此劇是市場導向之作,那也是編劇詹傑細膩地捕捉了當今中老世代擁有的情感經驗與形象,普遍而精準地打進每個人的心坎裡。

這樣一齣精巧的劇,對於劇團而言,演出負擔相對也輕盈。固定演員僅需五人,主配角層次明確清晰,也沒有歌隊或舞團,舞台元素簡易,伴奏音樂皆以預錄帶呈現。如此看來,《麗晶》適合多地/多次搬演,不失為一精緻動人的小製作。


註解:

1、見吳岳霖:〈重製回憶與販賣懷舊:評澎恰恰X耀演《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14期(2019年2月),頁100–101。

2、見林立雄:〈記憶在真實與重現間的距離《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3377

3、見蔡孟凱:〈演員劇場的下一步?──從《樓蘭女》和《崔氏》談起〉,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5238

4、同註釋1。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

演出|躍演
時間|2022/05/01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