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林偉瑜

劇場裡種種可供把玩的元素卻愈發多元(電子音樂創作的加入、全樓層觀眾席變身展演空間等),導演的實驗性加大,銀齡長者也願意開放地跟隨,使我疑惑起展演主題須與地方黏合或對應的必要性?⋯⋯長者回溯己身,他們會不會有機會投入(被提供)更多關於專業劇場的理解與嘗試?(梁家綺)
11月
22
2021
整體而言對台灣擴展文化視域是否利多於弊?而以全球化的民間和政府間的頻繁交往情況,僅挑選某一、二種理想模型來進行跨文化合作是否可行?這又對他文化的對等性產生何種影響?就像上述王景生對跨文化創作的二元對立情形的無法擺脫,如果我們同樣也無法全然擺脫跨文化製作上的文化不對等、甚至國際資本主義的強勢邏輯,或許力促一個具有能動性、反省性和彈性的文化調整體質,應不失為一種應對的策略。(林偉瑜)
7月
02
2021
評論的評論更能使人產生超出自我以外的觸發,實際上觸發我對《千年舞臺》的再思考倒非演出本身,而是多篇評論,它們立論極佳,使人從不同觀點獲益,進入其書寫脈絡時我能認同各評論人的解讀。但同時也激起我的自問,為何我的觀看並沒有得出類似的理解?(林偉瑜)
7月
02
2021
以結果來看,不過是隨團員爬上山,抵達預設表演場地,依指令拿起道具,與環境拍下照片便告一段落。⋯⋯作為第一屆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唯一售票節目,會不會過於便宜行事?⋯⋯然而,《原本山》絕非如表象這般簡易,甚至無法僅以觀光名義帶團上山導覽來理解便可終結。(楊智翔)
10月
06
2020
在此作中,導演壓抑住創作者過多的戲劇性想像的慾望,更多讓位給被表現主體(太魯閣族人)來發聲而非又奪走他們的話語權。這讓我看到「劇場─社會─創作(者)」的關係、以及劇場接近真實的一個可能作法和態度,也就是面對這類演出(尤其是應用劇場),劇場工作者可慎重思考是否不必要過多的戲劇化、虛構(調味)真實,……(林偉瑜)
7月
28
2020
《鯤鯓戀歌》所凝聚的是一種經驗所製造的生命連結──不是血緣,而是記憶的共生。「故事」本就是「共同記憶的再創」,重點不在說演的方式,甚至也不是被講述的那個時刻,而是在建構這個故事的過程,梳理記憶、回溯個體生命,使其再生,形成當下的、新的集體記憶。(吳岳霖)
1月
08
2018
新營有故事、南飛嚼事、守望者三個在地劇團合組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讓人見識到民間自發、介入社會的可貴,且從產官學的曖昧文化生產關係逃逸,尋求另翼可能。(吳思鋒)
3月
03
2015
表演顯然是全劇的亮點,四位演員的表演稱職、精準,「嘉義人自有種直率、粗魯與野蠻,一種獨特的庶民氣味」,原來這種表演風格是這群年輕人在地域的「夾縫中」求生存苦思得來的結果,實在不易,而從演出來看這樣嘗試的確也成功達陣。(林偉瑜)
11月
15
2012
在筆者看來,《十八》演出的含義絕不僅只於藝術水準和培養新人層面,對台南和台南劇場發展亦具意味和值得觀察之處。從台南人推出《十八》的用意與計畫,表示台南人在根留台南的想法上有其自覺意識與規畫,值得台南的劇場觀眾感到欣喜。從培養台南與南台灣專業的劇場人才來看,這個計畫似乎只想培養表演人才,筆者以為若要達到真正根留台南,台南人應慎重考慮將編導人才也放入該作品系列中。(林偉瑜)
10月
18
2012
總體和基礎的舞蹈動作看來還是傳統民族舞的,不脫傳統民族舞的舞蹈語彙和舞句編排的模式與風格,換言之《府城三部曲》的「新民族舞蹈」語彙,是把藝陣和子弟戲的某些動作元素嫁接到整體大的傳統民族舞蹈的動作範疇中,因此我們仍可以看到傳統民族舞蹈慣有的動作組合模式、以及有著整齊、美麗、和諧、線條乾淨的動作,但缺乏原創性與生命力。(林偉瑜)
6月
07
2012
節目單的「導演理念」說明創作理念是出於反戰,但看完整個演出後,卻不禁令人感到假託的成份居多,和反戰沒太大關係。情節編排的思路實出於一般動漫和電玩設計中常有的簡單卻虛假的人物行為動機:推翻暴政、天下太平與解救情人,這些過於單純的行為動機使得情節編排令人感到過於幼稚。(林偉瑜)
5月
30
2012
「霹靂火」手法確實讓戲好看了,但得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契訶夫的味道淡薄許多。為了要增強戲劇性,人物的外部行為、激情、衝突、偷情、單戀與不倫戀的情節被強調了,但契訶夫作品在語言中最著重表達的人物生存和精神狀態卻也因此被強烈的戲劇性給稀釋了。(林偉瑜)
4月
0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