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敘事的牽引與組織《當迷霧漸散》
4月
05
2019
當迷霧漸散(臺灣戲曲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88次瀏覽
吳旻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臺灣的表演藝術形態多元化,跨領域/跨界的演出作品與形式已是行之有年;在戲曲方面,各劇種的跨界合作作品也不在少數,像是2016年《霸王虞姬》、2017年《阿塔嫂》以及2018年「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大作《月夜情愁》等,形式包羅萬象,各界也給予不少的評論與評價。此次2019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由不斷突破求新的「一心戲劇團」傾力製作,匯集臺灣表演藝術菁英,由編劇施如芳、導演李小平聯手打造,並特邀戲曲天后許秀年、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國光劇團知名女老生鄒慈愛、傳藝金曲獎得主黃宇琳及古翊汎共同演出。突破劇種與敘事手法,以林獻堂波瀾壯闊的一生為編寫重點,試圖藉由非線性結構的意識流創作手法,打亂空間時間,以「虛」與「實」呈現林獻堂的內心世界,重現臺灣在地故事,及人物的風華時期。

《當迷霧漸散》的編劇施如芳主張以倒敘法揭開序幕,整部戲主軸不在談情說愛,而是探究林獻堂為何不願回故鄉的謎題,透過劇中三段戲中戲來體現林獻堂不同時期的心境。首段,乃是藉《武家坡》薛平貴浪子回鄉的欣喜,反照林獻堂的歸鄉無期,並透過王寶釧髮妻守貞的淒然對映羅太夫人的堅毅守護。這段呈現是由歌仔戲轉京劇,雖說轉折上略為生硬,不過演員王寶釧人物轉換的能力卻是值得讚賞的。第二段演的是伍子胥受迫害,奔往吳國前苦不得《過昭關》時,過度愁悶和憂慮而使得容貌大變、一夜白頭(歌仔戲又稱此劇為《一夜反三鬚》),對照的是林獻堂避走東京後,人處亂世的那份悲憤與無奈。第三段的《牧羊記‧望鄉》,則以「李陵敗戰匈奴,漢帝殺李陵一家,使之心碎斷腸」為鏡,折射出哀慟逾恆、滯日不歸的林獻堂。這三段經典折子在交錯的敘事中闡述情節,於是,薛平貴是他,伍子胥也是他,李陵更是他,與劇中人物林獻堂產生移情作用。

此外,劇中安排了說書人角色「辯士」,作為自如跨越時空並串聯元素的人物,試圖為林獻堂平反,補充敘事的不足。孫詩詠以快節奏來切換國語、台語甚至英文,不過在迥異語言又沒有系統的安排下有些凌亂不堪,不禁懷疑是否玩得太超過。

整體來看,《當迷霧漸散》將不同元素互相碰撞、彼此呼應,可惜在缺乏框架而由觀眾自行組合的情況下,結構缺乏一致性。雖說不是用「歷史事實」來具體證明,而是從歷史中選擇「材料」加以闡釋;不過,事件的組合仍應依存情節來展現,非如此劇出現過多記憶穿插而導致混亂的現象。像是在下半場羅太夫人鬼魂遇見小秀哖時,安排了屬於個人生平遭遇的事件聯想,演繹當年許秀年老師的作品《流浪三兄妹》,與少年林獻堂的舞臺畫面相互重疊;個人認為,手法過於牽強及衝突,本該成為全劇最令人動容的情節,若能在敘述手法上多琢磨於秀年老師與這段歷史的回憶,觀眾或許會有更大的感動。

臺灣跨界的結合,多半為跳脫塊面拼接而忽略意識形態與戲曲本質(其中包含戲曲的程式與框架);當形式超越了內容,那作品的核心價值就產生風險。既然是「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雖在跨界給予創作團隊很大的空間,以「傳統」的戲曲形式表達對「現代」議題的關懷,仍應以合理性及順暢度為前提,不能完全脫離戲曲規範的框架。再以演員陣容來看,如黃宇琳、古翊汎及鄒慈愛,穿梭在歌仔戲與京劇的多方位技能,雖說令人驚奇,但在短時間的轉換間依舊有主次之分。或許可再思考如何讓滿漢全席能色香味美全部俱備,藉由跨界的不斷實驗,為傳統增添新意,使臺灣文化的包容性及多元性蛻變到另一個境界。

《當迷霧漸散》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9/3/28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到了結尾仍是一場迷霧,是誰的夢囈?誰的呢喃?施如芳並沒有給這團迷霧明確的答案,題為「迷霧漸散」,在那段模糊不清的歷史過後,臺灣人的命運仍在一場迷霧中,散不去的是深深的惆悵與無力感。(林立雄)
4月
11
2019
為何要跨界?為何要引進多媒體?為何要用新的形式實驗?是為了讓多元迸發出更多可能嗎?會不會反而顯得侷促、貧乏?「為什麼」之後在思考「如何做」,更是傳統劇場在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得不迴避的問題。(程皖瑄)
4月
08
2019
我們以為,歷史迷霧已漸散,我們已經有條件能講述「台灣國族」的時刻尚未到來,就已消逝?我們仍舊只能繼續選擇假天真或真糊塗,方能看透這傳統戲劇所設定的忠孝節義的虛妄,並在這虛妄的理念所營造出的政治現實夾縫中,開創出一方可以安然談情說愛的日常舞台?(楊慧鈴)
4月
04
2019
只是,迷團果真仍在,卻不是歷史本身,而是看待歷史的方法。一個不說話的人物,從字冊走上舞台,可以如何表現?晚年的林獻堂仍是一片空白,夢裡帶著我們看戲,舞台如此多嬌姿彩,唯其不可承受之輕令人咀嚼不已。(紀慧玲)
4月
04
2019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