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來談情說愛的小生」遇上「無戲可說的辯士」《當迷霧漸散》
4月
04
2019
當迷霧漸散(臺灣戲曲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0次瀏覽
楊慧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班博士生)

選擇了以辯士作為開場/串場人物,《當迷霧漸散》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以「臺灣電影發展史」作為背景,來與林獻堂個人生命史互為對照的基調。在敘事形式上,日治時期的電影辯士與電影拍攝現場所交混出的虛構軸線,使得林獻堂的一生在舞臺上被改寫成一部生成於跨國資金合作、文化血統混雜而「百變千幻不思議」的「正宗臺語電影」。演出時空穿梭在清領時期的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戰後初期到六○年代的臺灣、日本、中國之間;各個時期的林獻堂也交錯,甚至同時出現於舞臺上,企圖在當下的這個歷史時間點上,再現出作為(某種)臺灣人代表的林獻堂之《Me,  Myself, and I》(本劇之英文劇名)。

不同於火車所代表的功利效率,同樣作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電影所代表的大眾文化乃是通向故事與夢想;而最貼近一般大眾的夢想大概就是愛情了,所以談情說愛的內容永遠是電影劇情的最大宗。但,《當迷霧漸散》一開始就向觀眾宣告:「我不是來談情說愛的。」而且因為很重要,所以還講了三遍(以上)。作為一個小生,不來談情說愛,那是要來幹嘛的呢?說教民族大義、國族認同?無論是假天真、還是真糊塗,作為歌仔戲觀眾最關心的永遠是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愛情歷經了十八年的生離,再相見會是怎樣的光景?可是,一開始便說了,不是來談情說愛的這齣戲、這位小生,情人的久別重逢當然不會是重頭戲。然而,講到忠孝節義這等倫理綱常,又哪裡贏得過儒家教忠教孝的本領呢?於是,作為唱出臺灣最廣為流傳的一句戲詞「我身騎白馬啊~走三關」的歌仔戲男主角薛平貴,在這裡硬生生被京劇裡過昭關的伍子胥、牧羊的蘇武與變節的李陵給搶盡了鋒頭。說好的「歌仔戲浪漫新美學」的一心戲劇團呢?還好,臺上還有出身農家的獻堂祖母羅太夫人(許秀年飾),在林獻堂之外,偕同天才童星小秀哖,一起牽引出戲內戲外的多重歷史對話,拼貼了社會史、影藝史、個人史於同一座舞臺──一個虛幻與真實並列、共構的後現代舞臺,再現了正宗臺語電影「外來與在地共生」,以及「意符與意旨不斷滑動、重組並重生的文化場域」之面貌。

看著臺上顯然連「站姿」都沒有設定好,以至於失去「定位」而顯得尷尬的老獻堂,以及面對的不是默片因此顯得多餘的辯士。令人不禁想起詹明信充滿爭議卻又非常迷人的名言:「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學,講述都是國族寓言。」但,此刻我們面對的是「起得太晚的國族」,還是「來得太快的後國族」?是一如「人們無法在沒有先成為後現代的情況下成為現代」所言一般,身為臺灣人,我們「無法在不先成為後國族的情況下建立國族」?會不會,我們以為,歷史迷霧已漸散,我們已經有條件能講述「臺灣國族」的時刻尚未到來,就已消逝?我們仍舊只能繼續選擇假天真或真糊塗,方能看透這傳統戲劇所設定的忠孝節義的虛妄,並在這虛妄的理念所營造出的政治現實夾縫中,開創出一方可以安然談情說愛的日常舞臺?

歷史的迷霧究竟是漸散,還是漸濃了?

《當迷霧漸散》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9/03/3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到了結尾仍是一場迷霧,是誰的夢囈?誰的呢喃?施如芳並沒有給這團迷霧明確的答案,題為「迷霧漸散」,在那段模糊不清的歷史過後,臺灣人的命運仍在一場迷霧中,散不去的是深深的惆悵與無力感。(林立雄)
4月
11
2019
為何要跨界?為何要引進多媒體?為何要用新的形式實驗?是為了讓多元迸發出更多可能嗎?會不會反而顯得侷促、貧乏?「為什麼」之後在思考「如何做」,更是傳統劇場在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得不迴避的問題。(程皖瑄)
4月
08
2019
《當迷霧漸散》將不同元素互相碰撞、彼此呼應,可惜在缺乏框架而由觀眾自行組合的情況下,結構缺乏一致性。雖說不是用「歷史事實」來具體證明,而是從歷史中選擇「材料」加以闡釋;不過,事件的組合仍應依存情節來展現,非如此劇出現過多記憶穿插而導致混亂的現象。(吳旻真)
4月
05
2019
只是,迷團果真仍在,卻不是歷史本身,而是看待歷史的方法。一個不說話的人物,從字冊走上舞台,可以如何表現?晚年的林獻堂仍是一片空白,夢裡帶著我們看戲,舞台如此多嬌姿彩,唯其不可承受之輕令人咀嚼不已。(紀慧玲)
4月
04
2019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暗夜花香來》以懸疑推理作為核心,結合歌仔戲傳統,表述了對現代社會的關懷視角,儘管命題論述未臻完善,但戲劇語彙成熟、演員表現亮眼,實不失為一齣出色的歌仔戲懸疑小品。
3月
26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
當一齣家庭倫理悲喜劇的抒情段落,唱唸少了情感力度,重在身段執行、場面調度,而培訓藝生與資深演員同台對戲之際又顯生澀;不免令人有些疑惑:青年演員們的角色刻畫思路是什麼?他們如何理解自身演出角色以及整體劇情的關係?
3月
25
2025
此次劇本的整編以剪裁整合為主,稍欠細密的針線彌縫。期盼未來復興整編老戲時,能在保留表演精華的同時,於劇本修編上更臻細緻,打造出專屬於復興的獨特版本。
3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