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羈絆的第N種方式《女子安麗》
12月
04
2019
女子安麗(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黃約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42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年初我剛結束一份戲曲團隊的全職工作,當時團裡一位淨行演員有排灣族與布農族各一半的血統,十足原民五官的他在一班京劇演員中總是特別引人注目。不只是戲曲,原住民同胞似乎在藝術各個領域都有他們獨到的成就與風格,我們每每看到許多來自偏鄉部落的學童或藝術家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身著傳統服飾的羞澀身影出現在新聞版面。但是,他們離開山林原鄉後所背負的是什麼樣的心路歷程?舞台上的活躍身姿背後,又有什麼樣不同於其他藝術工作者的生命課題,卻鮮少有人碰觸、爬梳。

2019戲曲夢工場三檔跨足京劇的節目之一,臺北海鷗劇場的《女子安麗》以戲曲演員朱安麗的真實經歷為本,由宋厚寬編導、蔡志驤音樂設計、朱安麗共同創作及演出。描繪來自泰雅族親愛部落的朱安麗,來到臺北、進入劇校學習京劇,在原住民和京劇演員兩個身分轉換和斡旋,在成為一個成功的京劇演員的同時,卻也成了外婆口中「忘本」的孫女。如同宋厚寬於創作自述所言,《女子安麗》「用她『忘本』的方式,追回自己的本」,於是從傳統戲曲的「自報家門」開始,朱安麗以自身最熟悉的京劇表演開展自己的一生。隨著文本推進,文武場不時奏出原民風格的樂音,《女子安麗》逐漸打開演員在舞台之後似遠若近的原鄉記憶。朱安麗的表演方式在戲曲程式、當代戲劇之間靈活轉換,時而扮演自己、時而扮演長者與親人、時而又跳脫戲外與觀眾對話,同時將戲裡戲外的朱安麗樣貌同時呈現在當下的舞台上。

一個貫穿《女子安麗》的概念,竊以為是「他者」。

朱安麗十歲為了支撐家裡經濟進入劇校,在劇校她是來自山地部落的「他者」,因為天生的口音遭到師傅/老師責罰。後來朱安麗成了一位優秀專業的京劇演員,講起國語不再有半點口音,同時也遺忘親愛部落的一切,成為外婆口中忘本的「他者」。

從改編自京劇《紅鬃烈馬》的戲中戲,我們了解到朱安麗的漢人父親對外婆而言同樣是相對於泰雅族之外的「他者」,在她與姊姊出生前便已引發一次家族裡的衝突。然而在《女子安麗》逐步展開的場景之中,這些「他者」之間卻不是涇渭分明且互相對立,而僅是《女子安麗》不同角度所投射而出的面向。這或許是宋厚寬的編導最值得令人讚賞的地方,無論是談城鄉抑或族群,《女子安麗》的主題在島嶼當下的時局中,是如此輕易地便會落入泛政治化的詮釋。但透過複雜的織體和鋪陳,朱安麗在無數個他者身分來去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她作為泰雅族後代抑或是京劇演員的身分,而僅僅是作為「朱安麗」回家的旅程。城或是鄉、泰雅文化抑或是京劇身處的中土語境,《女子安麗》召喚的不是任何一個族群的情感認同,而是每一個漂泊遊子在人生路途中尋尋覓覓,疲憊而高貴的身影。

女子安麗(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黃約農)

當朱安麗最終以外婆的口吻,用族語訴說對自身的期許和撫慰時,《女子安麗》戲裡戲外的一切糾葛與矛盾似乎暫且得到和解,如消失在山林和彩虹的長者魂靈一般悄悄解脫。然而,就如同宋厚寬在創作自述中所說的,《女子安麗》沒有辦法幫朱安麗「做人生的功課」,《女子安麗》可以在這裡達到圓滿是因為劇場需要一份圓滿,需要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而劇場或藝術可以對一切困頓流離有其答覆,生命則否;劇場和觀眾透過《女子安麗》所能窺看的,關於朱安麗的故事碎片,終究只能到此為止。

如同文武場用漢人的新笛與三弦演奏出泰雅族簫和口簧琴的旋律,朱安麗用陪伴一生的京劇藝術演繹自己的生命課題。朱安麗「忘本」了嗎?《女子安麗》儘管反覆碰觸,卻始終沒打算回答這個問題。《女子安麗》編織梳理的只是「羈絆」,繫在臺北的這頭和部落的那頭,而那不過是一名女子的足跡和旅程,就如同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一般真摯動人。

《女子安麗》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19/11/30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朱安麗尚且不是演繹父母故事,她是演敘自身,於是,她的「番語」對照「京腔」,成了文本裡另一層敘事;同時,原住民語、音樂與京劇尖團音、曲調,成了一組對立關係,也是《女子安麗》欲以語言認同為此傳記舞台核心命題的潛文本。(紀慧玲)
12月
26
2019
當失去是必然事實,面對傳統流逝,「追本」的意義是什麼?不是單純為了保留(我們很明白傳統是不可能完全被保留的),而是「感受到流逝」本身就是意義。於是,「忘本」不是一個詛咒,而是證明「本」存在的事實。我們被說著族語台詞的朱安麗感動的同時,更是宛如會飲後的釋然。(程皖瑄)
12月
12
2019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