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迷霧裡《當迷霧漸散》
4月
11
2019
當迷霧漸散(臺灣戲曲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84次瀏覽
林立雄(特約評論人)

這場迷霧究竟散了沒有?迷霧從哪裡來?籠罩了誰?又隱匿了誰的故事?誰的秘密、誰的細語呢喃?《當迷霧漸散》(後稱《迷》)是臺灣戲曲中心旗艦製作之二,延續前一部《月夜情愁》以臺灣歷史為命題的方向,一心戲劇團與編劇施如芳合作以霧峰林家為主要關照,著重關懷臺灣新文化推崇者、被稱為議會之父的林獻堂。導演由李小平擔綱,演員除了一心戲劇團的當家演員,還有優秀的京劇、歌仔戲演員們同臺飆戲,《迷》劇儼然是一部編製龐大、卡司優秀的製作。

從文本談起,《迷》劇並非平鋪直敘、流暢地將故事有頭有尾地說完,而是將林獻堂一分為青年、壯年、老年三個演員飾演,特別是全劇聚焦以老年將逝的林獻堂之彌留記憶為敘事主要路徑,穿插著辯士的敘事與羅太夫人(或是許秀年個人)的解釋與呢喃,沒有清楚的敘事聲道。或許也因為如此,《迷》劇在整體結構上鬆散、錯雜,沒有明顯的先後順序,在劇中無論演的是哪段情節,盡皆是反覆叩問:林獻堂最後為何在日本東京稱病不回到臺灣?不回到他眷戀的霧峰萊園?然而,他口中的祖國又是哪裡?是臺灣?中國?還是曾經統治、控制他的日本?

這部作品的情節不連貫與錯綜複雜,或許是施如芳慣常使用的創作手法,如散文、如詩一般的敘事。因為劇情牽涉歷史,人物又未曾真正定型,【1】故她必須在劇中書寫一辯士(孫詩詠飾),對臺下的觀眾解答,創造時而入戲、時而疏離的觀劇感受,辯士於全劇而言又有帶領觀眾評論、質疑情節與劇中人的效果,讓觀眾不至於過分沉溺歷史漩渦。紀慧玲以《桃花扇》比擬《當迷霧漸散》,【2】對照起來,兩部作品皆同樣是傷痕鑿鑿、血淚斑斑的著作。《桃花扇》講的是一群被迫遷往南方的明朝遺老,《當迷霧漸散》則以「獻堂仙」做為主要的關照人物,他的一生經歷,同時反映了臺灣人在歷經荷蘭、日本等異國統治,又在清朝、國民政府政權交替的尷尬與不堪。然而,幾番更迭間,誰人曾過問臺灣人的意見?傾聽臺灣人的聲音?林獻堂的經歷宛若臺灣人處境的縮影。

施如芳用了林獻堂曾經在中國考察時的發言「我們回到了祖國!」作文章,重現了林獻堂在講演上受到日本浪人的巴掌之辱,讓坐在臺下的我們這群生長在臺灣的人們不禁感到驚詫和羞慚。所以,祖國在哪裡?他回到的又是那個祖國?對於生長在臺灣,正在臺下觀劇的我們,或許多少能感受到全劇的種種記憶都可以對照當下的處境。因為臺灣做為一個文化不斷衝突、人種來來去去的地方,價值本應該多元,但我們要找尋的是什麼樣的價值?又該認同怎麼樣的價值呢?全劇除了在林獻堂的記憶中反覆外,串插著京、歌二劇種,演出傳統戲歌仔戲《回窯》、京劇《武家坡》、《文昭關》、歌仔戲《望鄉‧終不歸》等,情節道盡了林獻堂的一生的跌宕,也說明了林獻堂內心對「祖國」的糾結、無奈,甚至是憤懣。

以「戲劇」、「戲曲」來討論《迷》劇或許很多餘,畢竟《迷》劇的企圖本不在取悅大眾。戲的一開始,辯士與歌隊早說明,今日不作小生、不演才子佳人。不過就劇中人物的形象而言,印象仍讓觀眾深在迷霧裡,特別是紀慧玲在評論中所特別關注的兩位人物:辯士與羅太夫人。雖是以林獻堂為主要關照,但辯士在《迷》劇舞臺上來去是為何?只為詮釋這段如同謎團的歷史嗎?再者,羅太夫人與演員許秀年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儘管重現了一段臺灣歌仔戲電影的歷史與臺灣現代史的對照,又雖說以整體而言應不計較人物來自何方,但插入一段許秀年幼年的經歷,又何嘗不是為了引起觀眾的共鳴或功能性的抉擇呢?就形式而言,這確實不能被輕易化約為一臺戲曲,或一臺戲劇就可以說得明白,畢竟在《迷》劇中同時併製了當代劇場、傳統戲曲、音樂劇等元素。施如芳展現了她的創作功力,也表現了她對臺灣的關懷,舞臺上這群演員如許秀年、古翊汎、孫詩珮、黃宇琳、鄒慈愛等人亦是優秀且撐起全劇的核心。

我對紀慧玲在人物上的解釋深表同意,但就我在觀看《迷》劇的感官經驗而言,時而抽離劇情、時而進入劇情的確是讓人疲憊,意外的是,真正讓我精神抖擻的卻是劇中幾場傳統劇目的演出,真正較觸碰我的情節,或許只有許秀年(舞臺上飾羅太夫人)與小秀哖之間的對話吧。全劇到了結尾仍是一場迷霧,是誰的夢囈?誰的呢喃?施如芳並沒有給這團迷霧明確的答案,題為「迷霧漸散」,在那段模糊不清的歷史過後,臺灣人的命運仍在一場迷霧中,散不去的是深深的惆悵與無力感。整體而言,《迷》劇並不是「好看」的戲劇,但迷霧中,那些劇中人的呢喃、囈語讓人心疼不已,或許在舞臺上他們唱著、說著的心聲與願望,藏在迷霧裡還比較不會那麼受傷吧。

註釋

1、詳見紀慧玲,〈闇啞遺民,影歌交纏《當迷霧漸散》〉,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4383(瀏覽日期:2019.4.10)。

2、同前註。

《當迷霧漸散》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9/03/29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何要跨界?為何要引進多媒體?為何要用新的形式實驗?是為了讓多元迸發出更多可能嗎?會不會反而顯得侷促、貧乏?「為什麼」之後在思考「如何做」,更是傳統劇場在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得不迴避的問題。(程皖瑄)
4月
08
2019
《當迷霧漸散》將不同元素互相碰撞、彼此呼應,可惜在缺乏框架而由觀眾自行組合的情況下,結構缺乏一致性。雖說不是用「歷史事實」來具體證明,而是從歷史中選擇「材料」加以闡釋;不過,事件的組合仍應依存情節來展現,非如此劇出現過多記憶穿插而導致混亂的現象。(吳旻真)
4月
05
2019
我們以為,歷史迷霧已漸散,我們已經有條件能講述「台灣國族」的時刻尚未到來,就已消逝?我們仍舊只能繼續選擇假天真或真糊塗,方能看透這傳統戲劇所設定的忠孝節義的虛妄,並在這虛妄的理念所營造出的政治現實夾縫中,開創出一方可以安然談情說愛的日常舞台?(楊慧鈴)
4月
04
2019
只是,迷團果真仍在,卻不是歷史本身,而是看待歷史的方法。一個不說話的人物,從字冊走上舞台,可以如何表現?晚年的林獻堂仍是一片空白,夢裡帶著我們看戲,舞台如此多嬌姿彩,唯其不可承受之輕令人咀嚼不已。(紀慧玲)
4月
04
2019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