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王寶祥
除了也許無法擋的中產階級拘謹(且昂貴)的魅力誘惑,華格納鐵粉旅行團逐漸成團之外,是否亦可期待更加批判性地觀看樂劇,成為蕭伯納筆下的完美華格納人,未必是老蕭期待的費邊社會主義,或許由不同製作風格,激盪出尼采式的價值翻轉,造成華格納、尼采、蕭伯納都期待的個人至社會的改造?(王寶祥)
10月
15
2019
戲劇
當週評論
歌劇
馬戲
NSO國家交響樂團
諸神黃昏
王寶祥
哈姆雷特
拉夫拉前衛劇團
趙方豪
La Fura dels Baus
指環
尼采
國家歌劇院
資本主義
Hamlet
北歐
神話紀元
威蘭
Wieland
沃夫岡兄弟
Wolfgang
謝侯
Patrice Chereau
布列茲
Pierre Boulez
未來的藝術
post-industrial
冰與火之歌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Übermensch
超人
Andrea Silvestrelli
Matti Salminen
Bayreuth
George Bernard Shaw
蕭伯納
費邊社會主義
1694
劇場頂多也只能敞開大門,走出劇場要優雅地啜飲櫻桃酒,或是粗暴地拎起機關槍,自己看著辦?開放結局選擇權,不就如時下流行的酒吧浸淫式劇場,讓互動的觀眾決定?(王寶祥)
3月
20
2019
視覺極大化的母題貫穿拉夫拉的歌劇製作,以強烈的燈光,搶眼的布景,吸睛的機械,企圖與華格納強勢又繁複的音樂一較高下,而視覺語彙編織的敘事,訴諸的可能是感官多於理智。(王寶祥)
10月
22
2018
滿地的康乃馨美得令人屏息,但卻召喚不出美麗的舞步,因為人們生老病死,四季春夏秋冬,永綻的康乃馨其實又假又臭。《康乃馨》愈是刻意地克制不跳,愈讓人思考為何要跳:因為舞蹈處理的是身體,不是唱跳。(王寶祥)
3月
12
2018
布氏疏離技法鼓勵觀者批判思考,但舞劇似乎鼓勵觀者放棄對於內容的思考,而聚焦於其形式的感受。所謂內容,我認為是獨白/ 對話的部分,強納森.楊的寫作其實相當貧弱,除了嘶聲囈語,還是嘶聲囈語。(王寶祥)
3月
01
2018
所謂的「拉夫拉語彙」,雜揉雜耍、偶戲、電影、動畫、戲劇、歌劇類型,型構奇巧又帶些取巧的混搭,廣受歡迎,已經正式進入歌劇製作的語彙,相信今後仍會以異質的多語發聲。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見死屍拍手叫好,這是諸神黃昏,眾聲喧嘩的世界。 (王寶祥)
10月
18
2017
僅注重影像錄攝投影流暢切換的新奇,卻失去文本的文學性,欠缺主要男女兩主角深刻心理分析的呈現,規避嚴肅歷史社會課題,扼殺了劇場仍最重視的是演員表演以及感動。(段馨君)
5月
04
2017
要共同立足,便需要協調、衝突、妥協,才有可能製造共識,甚至相互理解。在這部戲中,共同理解的主體是演員,而身為觀眾的這一方,在歷史的節點與混亂中,真正可以與演員站在一起的時刻,是離開劇場後,回顧自身背負那已知、未知、不明的歷史。 (劉純良)
9月
29
2016
布萊希特式的「學習劇」(Lehrstücke)的史詩講堂中,台上的演員,一如台下的觀眾,均為學習者,都要學習等距觀察他人之痛,覺知即使是受害當事人第一人稱的創傷敘述,也都是經由語言文字過濾處理的「報導」,除了用心體會,還要動腦批判。(王寶祥)
9月
26
2016
NSO與TSO在史特勞斯年分別成功演出兩齣重要歌劇,不但讓台灣與全球同步,成果比去年的威爾第/華格納年還更加豐碩。假以時日,台北,甚或台中、高雄也許會成為國際歌者必訪的重點,環遊全球聽歌劇的樂迷也許會將台灣當作必須造訪的歌劇重鎮之一。(王寶祥)
12月
16
2014
此製作對應的文本並非被輕易跳過的華格納,而是可輕易認同的現代社會議題。讓對的觀眾接住對的對應,好站在對的一方,塑造聲息相通的氛圍,互相取暖。如此的上下交賊,被輕易跳過的不只是華格納,也是布萊希特堅持反認同,反討好的理性批判路線。(王寶祥)
6月
18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