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劉祐誠
為何整體的框架是如此重要呢?問題不在於人物造型與交通方式是否考證史實,而是在於火車如何變成不同階層、族群的角色得以私奔、做夢或逃亡的技術物。坐火車的記憶,串連不同城鎮空間的殖民地「一體感」形成和象徵社會階級的車廂差別待遇,都可以是對現代性的批判。
7月
29
2024
458
雞屎藤製作團隊不再高度依賴外部物件,為觀眾呈現一段詳實的紀實敘事,而是專注於舞者的身體詮釋,藉此表達他們對於人民與政權體制互動的思考。
12月
06
2023
933
8月
02
2023
1306
9月
16
2022
1590
江之翠劇場從1995年推出《南管遊賞》演出後,以學習南管、梨園戲為基礎,嘗試創造梨園戲演出的新可能。《行過洛津》一如劇團的創作方向,他們想要召喚的,可能是邀請觀眾貼近梨園戲的世界。對於製作團隊來說⋯⋯(劉祐誠)
12月
30
2021
1076
但,是對於常年觀賞歌仔戲的忠實觀眾來說,這樣小幅度的新舊兼容演出嘗試,應該可以成為陪伴觀眾重溫自己的看戲歷史,甚至吸引他們往更不像「傳統」的創作類型靠近。(劉祐誠)
11月
25
2021
1230
但是在這類以公演形式,各自劇團的台柱小生(依序是陳昭香、郭春美與張秀琴)同樣缺席的少數演出前提下,三人確實也對自身表演功底進行了一次極具挑戰的演出——或許在光鮮亮麗的小天王名號讚譽下,她們更在意的是,背負那些更多旁人不可體會的傳承壓力。(劉祐誠)
11月
17
2021
1834
昔時鼎盛的子弟軒社碰面,常常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自然而生的相互拚場。拼場固然是一代子弟們重要的回憶,但是在這類只有卅分鐘的「文化場」(文化場是指政府相關單位舉辦推廣傳統藝術的節目)演出時間,子弟們想展現該團的深厚北管腹內(pak-lāi)或是軒社的聲勢,主要展現的方式僅能從挑選的曲牌著手。(劉祐誠)
10月
27
2021
1469
在這樣就業及人口組成的前提下,雞屎藤還是選擇一個與當地民眾生活較無關聯的演出內容。筆者認為這樣的文化刺激值得雞屎藤大力繼續發展,並且希望透過政府文化相關部門做出更多的資源整合,讓文化資源活動平實的走進各個地方,這樣才有可能讓民眾有更多的觀賞能力,欣賞不同的表演體裁。(劉祐誠)
10月
20
2021
1050
觀眾喜愛做活戲的原因有很多種原因,包括演員展現風格多變的唱功,或是驚艷觀眾視覺感官的奇巧機關,甚至是演員能夠即時的與台下觀眾進行有趣的互動,這些都可能是一部活戲演出得到觀眾喜愛的成因。此部《斬,楊家將》展現做活戲的活力,是相對於劇場內的演出作品,除了能讓觀眾欣賞演出內容時,也能同步見到工作人員的緊張準備過程。另一方面,透過演職人員間緊張情緒搭配劇情的緊湊節奏,再加上演員們不願意在舞台上呈現隨便態度,最後造就一齣精采的演出。(劉祐誠)
10月
12
2021
3175
榮興近年諸多的膾炙人口作品,諸如《地獄變》(2019)、《駝背漢與花姑娘》(2017),或是這次的《花囤女》。他們得到眾多的迴響定律,通常是依靠精湛的音樂編曲、抒情風格的劇本及穩健的演員表演。這樣的創作方向,與諸多新編戲曲創作團隊,致力於嫁接風格極度相異的藝術體裁確實不同。這樣的創作進程當然需要持續發展,筆者則是希望接下來的作品,能再見到更多玩轉新編戲曲元素的加入。(劉祐誠)
10月
01
2021
1282
梅蘭芳等人刪除這些段落,主要著眼於劇情的緊湊程度,陳美雲歌劇團等民間戲曲的演出,他們保留「受父跪而頭暈」的段落,則是透過這個簡單的表演反應,快速的讓觀眾理解兩人為失散多年的父女。兩種類型各有對於戲的理解,以及揀選表演段落的思考進程。在這些可能被看成是「無秩序」的演出結構,卻可能保留許多幾乎只能從書本上見到的民間藝人思維表現。(劉佑誠)
9月
22
2021
3375
演出總時長約三小時的《李闖出世》,在沒有強烈的觀眾需求壓力下,以連台本戲的方式進行演出,或許劇團有其他對於演出的現實狀況考量,例如:《李闖出世》演出篇幅過長,無法於單日內完善的進行演出,於是拆成三日的連台本戲。無論劇團的演出動機為何,至少透過秀琴歌劇團的出演,得以見到昔時連台本戲時的類似樣貌,並見到不同於書籍介紹的連台本戲風格。(劉祐誠)
9月
01
2021
1413
青年演員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體魄,在演出中屢屢做出難度較高的動作,獲得觀眾掌聲。年紀稍長的演員,則能在唱腔上更為著墨或是透過其他的表演細節,讓觀眾注意到她在舞台上的表演魅力。部分觀眾喜愛做活戲的原因,是因為彼時的演出能凸顯演員的表演功底。(劉祐誠)
3月
29
2021
784
當代的各類戲曲,要產生新的共同套式動作,是相當困難的,倘若各劇團藉由每次的成功跨界嘗試,把這些新表演類型成為下個作品的部分表演基底,在時間的推移下,或許就能產生屬於該劇團的套式動作。(劉祐誠)
3月
22
2021
3549
遍佈大台北區域的外台歌仔戲班,時至今日雖然仍舊蓬勃發展,礙於許多劇團表演人員的年紀越來越高,要看見這樣大段落的武打則越來越不容易。這場由一眾青年演員擔綱的演出,許多段落的演唱雖然尚屬生澀,期望他們有更多演出機會以此磨練各種表演功力,讓外台戲有更多吸引觀眾前來看戲的面向。(劉祐誠)
3月
11
2021
2295
長義閣掌中劇團不斷地打開自己的界限,甚至連自己私密的家族史,也成為創作的題材方向,著實令筆者佩服於他們的創作企圖。坐在劇場空間的筆者,見著他們突破自己的演出底線,在台上展現青澀演出技巧,其目的單純是為了吸引更多人理解布袋戲可以呈現的趣味。筆者不禁思考,究竟是劇場的各項技術,打開布袋戲從業人員對布袋戲的想像?還是身為觀眾的我們,已經喪失藉由操偶師展現戲偶的靈巧動作,讓觀眾產生觀戲的恣意想像能力?(劉祐誠)
2月
25
2021
1451
由於外台戲有這樣出格的手法,逼使演員們需要自己發想,獲得觀眾注意的表演方法,而在這樣的演戲過程中,縱使呈現的笑鬧效果不會每次都獲得觀眾喜愛,但是演員們卻能在這樣的訓練下,逐漸拓展角色類型的表演。春美歌劇團的兩位青年演員,在各自的行當表演上應該都還有需要進步的地方,只是從他們的精采表演處,就已見到屬於外台戲演員們的表演長處。(劉祐誠)
1月
18
2021
1862
回望戲臺下的觀眾,每每出現演唱歌曲的段落時,許多熱情觀眾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顯然地,劇團製作成員們知悉他們主要觀眾的年齡層,以及這些觀眾們的興趣所好,製作團隊才會不斷以這些該年齡層人士朗朗上口的歌曲作為號召,讓觀眾願意追隨他們出沒於大台北地區的各個廟會現場。對我而言,客觀分析這些不同於其他戲劇類型的演出互動,確實是個重點;只是,這些所謂「創新」卻是「復古」的演出,究竟還有多少演出歲月,以及多少觀演人口,應該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劉祐誠)
12月
28
2020
1493
好劇團《杜子春》的確在既有的戲曲劇本與當代劇場技術中完成一個值得讚許的案例,但我更希望的是,無論那個有意提供新型態製作的表演團隊,都能更開放的玩味那些被一般大眾視為冰冷的戲曲劇本及其背後的文化脈絡,並且更大膽的打開觀眾對於戲曲的既定印象。(劉祐誠)
12月
17
2020
1449
當沒有習慣欣賞歌仔戲的觀眾,認真體會歌仔戲的表演長處,觀眾的既定想像才會被開放。同樣地,讓常年習慣欣賞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在專業的表演場館見到他們曾經於其他處見到的演出段落,並能用諸多舞台技術烘托這些經典段落,觀眾才會願意持續購票進場,與製作團隊探索歌仔戲新的可能。(劉祐誠)
11月
18
2020
3182
在這個以酬神為主的外台戲,每個表演空間大小不一,製作團隊很難把這些大規模的舞台設定逐一落實。一心戲劇團為了表現這個段落,他們不強調龍王施展的強力降雨,反而因地制宜地請演員們搭配背景音樂,表現因強降雨而民眾民不聊生的示意動作。認真的外台戲班,除了要克服場地的表演限制,在不一樣的表演環境,他們也會做出相對應的改變。(劉祐誠)
10月
13
2020
799
如果用單純的演出框架評論春美歌劇團的下午演出,很容易點出演出品質的缺點,只是放在酬神慶典的脈絡審視這場演出,製作團隊除了要服務坐在戲台下的觀眾外,劇團還要考量每個支付扮仙戲金的信徒感受,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完成扮仙任務及原本預定的劇目表演。(劉祐誠)
8月
19
2020
1061
民權歌劇團此次的演出沒有延長或改變,他們把《九義十八俠》如實的進行演出,有趣的是,大多數現場觀眾看來都觀賞過這齣劇目,甚至對該劇情有相當掌握,因此他們覺得無聊的段落,便會自行離開座位做其他事或開始閒聊,等到《九義十八俠》出現最後兩軍熱鬧的打鬥處,才紛紛回到座位,專心看完這場打鬥。(劉祐誠)
7月
16
2020
946
同樣的思考脈絡放置於萬和宮字姓戲,我們必須直面的承認,此地的字姓戲生態已經式微,其所能提供的娛樂早被諸多傳播媒體所大幅取代;可喜的是,至少它的酬神功能仍相當強大,暫時不會消亡。在各方條件無法實際進行大幅變動的前提下,也許身為觀眾的我們逐漸去積極踏入這個因信仰才開展出的表演空間,讓人神共樂當成舉辦字姓戲的重要目標,文獻上顯示的熱鬧字姓戲情景才有可能再次真實發生。(劉祐誠)
7月
09
2020
876
只是《莎喲娜啦》與其他製作不同,他們巧妙的選擇外燴辦桌,辦桌的異質空間成為承載這個演出的場所。在這個臨時搭建帳篷的辦桌宴客,觀眾不僅需要處理自己與其他七個觀眾的互動關係,還得應對兩位表演者的互動表演。(劉祐誠)
8月
30
2019
1492
在科學大旗的訓練下,許多人刻意忽略甚至攻擊不能用科學規範的知識體系,《半仙》的呈現替這些無法理性說明的民俗世界觀,提供一個讓人願意理解的解釋,這樣的表達也間接說明劇場為何需要繼續存在的原因。(劉祐誠)
3月
26
2019
1434
1月
05
2019
1623
在電影的製作技術中,長鏡頭只是一種運鏡手法,只是高度強調此時此刻的劇場,如果選擇仿效長鏡頭,這時候就勢必出現兩個問題:為何要選取這個形式?以及該如何讓劇場空間變成使用長鏡頭的攝影機?(劉祐誠)
12月
17
2018
1195
如果原著作品中重要的人物設定被更動,原作者想傳達的意思便差之千里。一部改編作品僅剩下外在形式的牛車、劇作中人物名稱相近,但是它已經成為另個意義的作品,那改編經典作品的用意何在?(劉祐誠)
7月
06
2018
2188
以使用【乞食調】、【江湖調】為主的歌仔,唱念者不僅在這兩個歌調上多有變化,也增加許多歌仔戲中的曲調,這樣變化多端的「唸歌」,是成為吸引新觀眾手段,還是變為流失老觀眾的原因,目前尚無法看見端倪。(劉祐誠)
5月
03
2018
842
歌曲穿插在各個敘事線,許多時刻都成功地幫助角色傳達情感或讓觀眾得以了解情節推遞,但是某些時刻原本敘事中的音樂設計再繼續搭配歌曲的演唱,讓原本堆疊的情緒又消散。(劉祐誠)
1月
24
2018
1607
多排紅色燈籠橫串整個舞台,這樣的表現形式,當然可以表現泉州-洛津的對渡,或是陳三與五娘的角色對位,但是要如何從劇作的蛛絲馬跡,讓觀眾感受到洛津的意象,顯然還有很多空間值得追索。(劉祐誠)
12月
16
2017
2495
9月
12
2017
1046
6月
20
2017
1037
暴力一直在時間的洪流中變形,它在神話中生猛的出現,也在現代生活中或隱或現的襲來,為何暴力能不斷的在各個時代中流連?那是因為人類在追求安定、服從時,也同時滋養暴力。(劉祐誠)
3月
24
2017
1589
透過摯愛的消逝,讓我們見到愛的珍貴,我們與人工智慧的最大差別,可能就是那份專屬於人類擁有的愛人能力,也因為有這個「愛」,人類才能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劉祐誠)
1月
13
2017
587
11月
04
2016
857
號稱訊息同步、天涯若比鄰的現實世界,仍是因為訊號傳遞的零時落差,藉此隱喻各個城市猶存有各自的差異。導演表現城市存有差異的意圖時,他仍不忘這個劇作的主軸,亦即提醒觀眾,這是一個「人」與「城市」的故事。(劉祐誠)
5月
18
2016
831
《愛》劇在開始與結束均仿擬歌仔先於正式表演前後扼要點明劇情或念誦勸世教化語句,如果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除了缺少唱詞之外,彷彿就像1930年代流行的廣播歌仔戲,恰似從法國渡海來台的歌仔戲。(劉祐誠)
11月
11
2015
766
經過十年光陰的《K24》,表演也與現下生活一同遞進,奶媽徵選活動加入中國觀光客的幽默片段,那些清晰咬字與不習慣用詞彷彿置身於台灣著名景點遇上大陸觀光團員,又或者電視名嘴謾罵總統的施政,那些演出用詞似乎與現下台灣國情也有相當關連。(劉祐誠)
10月
28
2015
1335
9月
30
2015
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