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蘇威嘉
9月
17
2024
879
台新藝術獎二十週年展《這不是舞蹈影像》,由攝影師陳以軒與編舞家蘇威嘉聯手,企圖跨越攝影與舞蹈兩種藝術形式。在40分鐘的展演裡,散聚在舞台四周的觀眾只能做出選擇:面向舞台觀看台上的「雙人舞」;或向後轉,觀看牆上「即時傳輸的錄像」。僅管觀眾可以隨時轉向、換位置,但在時空物理條件限制下,你不可能「完整觀賞整個作品」⋯⋯
1月
18
2023
1282
或許周書毅透過舞蹈所審視的,是一份生命的可見與不可見,不論是人也好,城市也罷,在看似凋零的事物背後,擁抱仍可觸及的各種可能,或許是給予他持續舞動的來源之一。(簡麟懿)
6月
01
2022
1646
有別於過往的新美學風貌,且擺脫過度仰賴於議題、科技與跨領域的時代潮流,形成了一種近似於「裸台」的概念,得以使觀眾透視表演場域中所發生的一切種種,甚至可以參與其中,針對作品進行決定性的質變。(簡麟懿)
1月
17
2022
872
顏鳳曦所提供的心領神會,或許還需要在舞團未來的創作中逐步被印證,又或許觀賞者在未來生活皈依當中,要獲得自己的答案,總之,儘管此時此刻的世界仍有許多議題正在延燒,在《以身為名》中的身體似無,作品是空,觀者面對世界的態度只能自由心證。(簡麟懿)
12月
10
2021
1523
劇場裡種種可供把玩的元素卻愈發多元(電子音樂創作的加入、全樓層觀眾席變身展演空間等),導演的實驗性加大,銀齡長者也願意開放地跟隨,使我疑惑起展演主題須與地方黏合或對應的必要性?⋯⋯長者回溯己身,他們會不會有機會投入(被提供)更多關於專業劇場的理解與嘗試?(梁家綺)
11月
22
2021
1281
整個表演文本之中,無論是拉扯的髮絲、斜角推高的臀線,再再來自於舞者的美好展現,感受到每位表演者在台上的自在自信,是這場演出最為動人之處。只是,讓人好奇的是,每個舞台上的行動有多少成份來自於他們自己的真實日常(包括日常生活經驗和工作坊發展過程)﹖每個舞台上的行動具有多少真實動機?(楊美英)
5月
22
2020
1268
在何種程度上,武漢肺炎不僅被視為公共衛生危機,而且還被視為一種新的技術文化(technocultural)危機?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狀態下,人們如何處理對親密與現場性等社交行為之慾望?人與身體、大數據與監控、國家與疆界的關係如何在表演藝術中被思考?武漢肺炎之後,表演是否存在著一個不一樣的「未來」?(張懿文)
5月
18
2020
1981
2019「不和諧開講」邁入連續第三週。表演藝術評論台站長紀慧玲開場,表示淒風苦雨、外頭有歌唱大賽的夜晚,講座內容考驗同時參與者體力與腦力。今夜上下半場題目分別具聚焦與發散性質,前者由徐瑋瑩主講、蘇威嘉回應「舞評論/述之自由與不自由——以驫舞劇場《自由步》舞評為例」;後者為由傅裕惠主講、周慧玲回應「評論的歷史性/在場性」。
3月
16
2020
1430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系列導言寫到:「每個時空下的評論生產流程不斷變化,因此評論不僅僅是對於作品的反響,更是時代背景的反映與凝凍,是我們記住歷史的關鍵參考切片。」換言之,評論不只是對作品,也是思考歷史的方法。更貼切地說,作品和評論皆是記憶歷史之材料,而兩者的辨證對話也是形塑歷史之動力。評論與作品一體兩面,評論作為作品之見證,不但使作品得以成立,還可能使已逝的作品留下「變形」的「文」跡。當作品不再,評論即成為作品的代言,為消逝的作品留下朦朧的印記。然而,評論的作用不止於此,藉由與作品的對話或思辨,評論也能外延成為一個新興場域,接軌其他領域、延伸自身的地盤。
11月
15
2019
1363
關於即興我們難以定義對與錯,大多只能主觀地提出自己認為好不好看,但在這邊我想先撇除「好看」與否,單純地觀察即興表演者怎麼處理每一個當下,甚至去看「誠不誠實」。(劉俊德)
11月
14
2019
1393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其實是非常強調個人內在性的獨舞,由內而外的想像力所凝造出來。即使在戶外空間,作品還是處於封閉性的狀態,保有舞蹈本身高度的純粹性。(羅倩)
7月
30
2019
1141
寧靜恍惚中,兩位舞者起舞的姿/態、舞動的軌跡與線條,彰顯了身體與動作的真實性、精純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八小時的展演對舞者而言卻極度殘忍,對肉體與意志力皆是極度考驗。(徐瑋瑩)
1月
03
2019
1606
預設的觀眾既要能對查理週刊的恐攻事件,有著設身處地維護「普世」價值的憤慨,又或是對恐怖攻擊感同身受,只是對此情境的關切,究竟是多少普通台灣人的日常?以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意圖打破藝術與日常生活的主軸,則這件作品的選擇,似乎也顯得稍微曲高和寡。(張懿文)
6月
20
2018
1316
正因為蘇威嘉是這麼專注在舞者的身體上,舞者如何使用身體,便很大一部分決定了觀看者的感受。而肌肉的、推向極限的身體動能,也是非常現代、以人的身體征服空間去處與限制的動能。 (劉純良)
4月
10
2017
1111
六段獨舞都在蘇威嘉思考的架構下執行,他們如何彼此牽制是觀者無法窺視的內底,只能想像三位獨立的個體共同走出的自由步,有如將周書毅和陳武康化身為戈與矛合成之戟,在蘇威嘉的揮舞下施展勾、啄、撞、刺的功能。(戴君安)
4月
07
2017
948
蘇威嘉在尋找的情緒並非記憶的召喚,也不是外界的刺激,而是從身體細微的操控與覺察中自然湧現的情感。不做作、不假裝,從行動開始,自然會產生狀態、情感、情境、意義。(陳代樾)
4月
05
2017
1076
眼前確實存在的,不是只有這個人而已,而是人與空間、獨舞者與世界,那個世界,可能是蘇威嘉給予的限制,可能是獨舞者生命中的滋味。總之,那些不可見的,因為眼前肉身強烈的感知力,而顯現了。(樊香君)
4月
05
2017
1492
作品使用遊玩的方式探索身體,在遊樂與對決中烘托每位舞者身體的細節和質地。運用其特有的旺盛精力和不受拘束的肢體妥善分配了詼諧幽默與作品深度的比重。(施聿珞)
12月
26
2016
870
從方法來看《去自由》,謝杰樺以分析、拆解、提問的途徑追索議題,固然是有趣且具挑戰性的切入手法,不過方法也往往引領著問題的走向與結果,以分析、拆解與詰問等減法逼近的方式,是否能得其精要,至少在這個作品中的討論與呈現方式,難以顯見。(樊香君)
11月
20
2015
966
《中亞細亞草原》其旋律本身較為慢速並且帶有冥想性質的主題,其東方曲調正好與國樂團風格相符。這是一種向世界證明國樂團能力的方法,但是在選曲上要更為小心,並不是所有西方經典都適合直接移植國樂。(武文堯)
6月
25
2015
796
作品延伸出一個「否定」的問題。機遇、組合、遊戲、即興,或者甚至非舞者身體,是為編舞者在反思「自我」時重要的方法,從中找尋受制的關係、結構,乃至相對的自我、自由。(李時雍)
6月
15
2015
756
當編舞者選擇讓舞者坦然面對自己的軀幹,用身體去訴說無法掩飾的語言時,也就真正的讓舞者脫離了外在軀殼,從被捆綁於這個世界的肉身中,重生了。(陳逸璋)
6月
02
2015
697
蘇威嘉的創作方式與舞者的表演美學非新穎,但標題大大的「自由」與舞者們的表演狀態,其中透現的拉鋸,是一直以來人類身心對自由的糾結情緒,反映身心的舞蹈當下,正是探討自由的絕佳媒介。(樊香君)
6月
02
2015
1062
6月
01
2015
816
不論皮拉瓦奇的《莎樂美》是否能讓所有人接受,但都必須承認導演與眾不同的戲劇觀,跳脫歌詞的限制,讓觀眾重新進入《莎樂美》的音樂世界中。整齣戲最令人感到失望的,並不是導演的詮釋手法,而是七紗舞的差勁演出。 (武文堯)
7月
22
2014
846
挑戰國家戲劇院的製作規格,滿足了陳武康想在國家劇院舞台上奔跑的願望。可惜前方由木材堆砌的巨大裝置,遮蔽了多數觀眾的觀看視野,而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周書毅的舞作中。這些絕妙的創意因為觀眾看不見造成「閱讀障礙」,也浪費了創作團隊的巧思、浪費了「買票」進場的多數觀眾,一場演出凸顯了臺灣劇場缺乏中型劇院讓創作者有一個過渡大劇院的練功機會。(莫嵐蘭)
5月
26
2014
930
如果《看不見的人》是一齣建立在空間垂直性上的作品,以追問不斷向上向下擴延的城市,或許可以將陳武康的《裝死》視作是水平關係的、甚或是有如拓撲(topology)地勢上的存在。(李時雍)
5月
16
2014
957
蘇威嘉對於身體的自信與掌握,與跳舞的歡愉,因而將這份喜悅傳達給觀眾,讓觀者藉由舞者的「陶醉地跳舞著」,感受到身體與律動的美好關係,回歸至舞蹈的原初,享受「舞動」的愉悅。(Joe)
9月
02
2013
1287
語言誠實反應了這兩個經歷單純的生命體,文本的結構也在《兩男關係》成功扮演「皮囊」的功能,缺了它,這個作品的舞蹈血肉很可能會四散,落入抽象、空泛,無法跟觀眾溝通。(陳品秀)
4月
24
2012
1071
兩種舞風所產生的交流有衝突更有激盪,但整場演出中僅僅幾段致力於此差異上的融合,大部分的時間仍然是各跳各舞,彷彿各說各話般的漸行漸遠,如此一來於舞蹈這塊領域上,並未因不同舞風的結合產生更多共鳴與時尚感,反倒是只有在加入古又文所設計之服裝時,才構成所謂時尚、呈現當代化。(蘇威嘉)
4月
04
2012
1090
丁乃箏之前用《彈琴說愛》嘗試「音樂劇場」的另類可能,頗見成效;這趟「舞蹈劇場」之旅,卻力有未逮。主要問題,是舞蹈未能成為劇情的關鍵環節(如音樂之於《彈琴說愛》),只成為表現的花邊,至多達成調節演出節奏的效果。(鴻鴻)
2月
27
2012
560
終場以周書毅與Tamir交手,背景出現震顫的聲音,其他人兩兩相擁,又試圖跑掉。震顫的聲音終擴大成蜂翅/蠅翼的群舞亂飛,危機擴大,相對場內的「大風吹」!終,眾人又回歸成一列,擠在兩根大柱子間,不斷喘著氣,但仍乖乖站著。這無疑是今年最重要的表演節目之一了!(鄒之牧)
12月
06
2011
827
關鍵的三元素──舞蹈肢體、聲音創作和裝置藝術,於創作思考上的角色和比重,影響了作品呈現的樣貌。身體作為生命記憶的載體,《繼承者》藉著演出者的回顧過往及舞在當下,讓身體的印記再現,並重新書寫。驫舞劇場這次一改過去彰顯動能和技巧,而以收束內斂的表達為主,但就整體來看,這次強調即興的演出,由於舞者間默契略顯不足,因而削減了互動時可能迸發的火花。(徐開塵)
12月
03
2011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