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楊美英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107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523
相較於情節的收束,貫穿作品的擊樂、吟誦,以及能量飽滿的肢體、情感投射、鮮明的舞臺視覺等,才是表演強大力量的載體;而分列成雙面的觀眾席,便等同於神話裡亙古以來往往只能被我們束手旁觀的神魔大戰,在這塊土地上積累了多少悲愴而荒謬的傷痛啊!
6月
03
2024
1432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
2066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800
【重啟連結Reconnect】顯得小巧而親密。經過了一整天的行程,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所謂國際交流、在地連結等駐村意義。在這裡,感受不到某種於外於內用力要「被看見」的焦慮與壓力,反而隱然傳遞著個人生活層面的日常綿密。
11月
21
2023
906
2022年以「酬神」為主旨,和魚池麒麟宮代化堂合作,將演出場地移到廟宇內外,今年延續地方信仰場域作為活動核心,繼續強調:走到此刻已邁進第六年,秉持著把戲劇「種回家」表演給家人看的精神⋯⋯「慢漫—Chill For Life」,為今年命題,兩個晚上的表演節目內容分為邀請和甄選兩類⋯⋯
8月
25
2023
1583
8月
07
2023
1256
《藏畫》以畫家生平為命題構作起點,並且打破單一固定視點,納入了妻子、女兒、藝文同儕的網絡,尤其是占了極大比例的女性篇幅,開啟了敘事軸現的縱深,可說是本劇特色所長,也讓筆者想起相似實例⋯⋯
7月
31
2023
1892
這是一個從特定「地方」命題出發的跨域劇場創作,進入正式場館但能擅用既定空間框架,雖有其素材發想的源頭,卻也長出了自己的翅膀,冀望作品的後續生命力得以更加自由飛行。
11月
02
2022
1288
跟著表演者用覆蓋於紙面下的不同身體部位在和室裡各個角落的翻尋,加上一個信封、一只紙鶴等無聲的交流,已經傳遞或激發諸多可能的感思;特別是觀演動線流轉於室內到戶外風雨飄搖,充分發揮且運用了現場日式建築空間的通透特質,提供了開闊的共感,堪稱一次成功的特定場域表演創作。
10月
19
2022
1395
9月
14
2022
1070
對於這場戲劇培力計劃期末成果而言,完成了劇場藝術行動的這群年輕孩子們,在舞台上執行自我展演/扮演他人的時刻,或許開始感覺到對自我身心表達能力的成長與信心,要多過於作為一個演員的角色表演意識。(楊美英)
9月
01
2022
1019
6月
06
2022
1432
一直到演後從觀眾席離開,先步入隔壁挑高寬敞的廠房,再踏進戶外茫茫夜景,彷彿才得以稍可喘息,回頭細嚼前一刻經歷了多少當代城市生活的緊張疏遠和末日式悲劇境遇。(楊美英)
4月
25
2022
1535
《他們》帶來的影響力,或許不單單只是這幾場演出便可說盡,來自服務業、教育、家庭、藝文、設計、工程與研究背景,甚至從行政工作退休的表演者們,經驗身體的方式已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這些經驗很可能在演後,透過他們潛移默化至舞臺以外的各個領域。(楊智翔)
12月
09
2021
1009
《許生的夜》在2020年以一個環境劇場展演演示了一種回首人生的繽紛心象,帶領觀眾踏入2021已經拆除的廢棄泳池,一同揮別、悼念,也化入了和解與感謝。《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則是以戲劇和文學的跨域創作,實踐原民重返部落、再創自我生命定位的追求。(楊美英)
10月
28
2021
879
無論所謂高雄子弟對於家鄉舊事的眷戀而企圖透過劇創來記錄,或是通過一個夜市即將走入歷史的傷懷而藉此隱喻或探求家庭結構變異、家人以愛為名而相距相近的真諦,都是筆者在觀演過程中所感受到劇情可能為自己揭露的面向,遺憾的是,這種期待或假設,始終如窗外的城市景觀一樣距離不變,始終依稀的存在著。(楊美英)
6月
07
2021
1054
筆者以為,這是一群女人守著土地守著家園二十年,踏實辛苦的努力面對現實(包括聚落族群傳統對於女人生命樣態自決的限制和挑戰、近年土地正義的抗爭、地方利益糾葛、學習調養生息與整合社區資源等問題),同時堅持劇場藝術的創造性勞動,以自己的身體和話語,向這個震災後求生的複雜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其中所展現生命的形影,縱然破碎,動能可貴!(楊美英)
5月
04
2021
973
筆者雖然所能實際現場參與的項目有限,但仍可感受到雙園區節目陣容的形形色色眼花撩亂之餘,也在朝向熱鬧與門道、在地深耕的表象形式與深層意義等策展走向努力之,究竟是否歷經十餘年的成長後,如此的一個初衷為劇團的戲劇節,果然已經、或將會升級為一座城市的藝術節、一個地方的文化慶典!﹖(楊美英)
4月
12
2021
1624
觀眾聽到了諸如豆醬缸、蒸籠、從旗後運來的陪嫁傢俱、傳家百年的古物,顯露了某種地緣關聯或年代背景的特殊性;至於「另外人生的想像」,大致一律歸結成「還是海口的滋味比較好」;最後一題,筆者記下的是其中兩位想給19、18歲的自己一句鼓勵的話語:你可以的!一切向前衝!
3月
15
2021
1047
從表演任務的分配與合作關係看來,《前╱後:之間》中的音樂人、劇場人一併承擔了旋律、聲響、物件和動作、語言等元素,傳達了某種角色虛擬真實交織的回憶、音韻風景共同構成表演,在跨領域的對話之中,以多重的對位手法進行創作實驗。(楊美英)
3月
02
2021
1158
歸納上述表演文本的表現手法,筆者一方面可以揣度編舞者想透過作品傳達自身對於身為女性的反思和生命探尋,歸零或是回歸自我、成為自己,都是重要的選擇;但也不免疑惑表演文本所描述種種壓迫的來源,倒比較像是類似於籠統的世界價值觀、廣泛的世俗輿論眼光,除了悲憾、不滿,是否可能在揭露傳統社會慣性思維和既有問題之外,還能進一步抒發個人性的觀點和可能的行動,表達更具有特色的舞蹈敘事美學。(楊美英)
1月
04
2021
1044
整體而言,在第一屆臺東藝穗節的大量投案中,《老》確實挑選出了一處有趣的空間,也如其所願地,將人們對泳池的美好記憶翻印至荒廢的舊游泳池之中。然而,在其中消逝無蹤的,是泳池本身具體的生老病死、當初在地紮根的力道與隨後的枯萎、它與周遭空間的盤根錯節,這些細節都隨著對游泳池的美好的想像被抹去,如沙灘上的一張臉。(張敦智)
11月
19
2020
975
既然素人表演工作坊已不新鮮,移動式呈現也已頻繁可見,那麼,在《他們的故事》觀賞過程中,除了欣賞素人的舞姿、和空間互動的美感,筆者經常思考的問題是,觀眾眼前所看到的舞蹈表演是如何發展而成的?(楊美英)
10月
23
2020
1494
在主要角色小女孩身上所展現的行為意志,我們比較能夠感受到的是一種美麗的嚮往、固執的心情,至於她為何動念、何以堅持、何以需要找尋鳥人,如果觀眾可以在整段表演中獲得更多情節發展動力或角色動機、環境驅迫力等因素的相關資訊,相信有助建立更完整的戲劇張力、更深刻的劇場感動力。這部分的缺遺,筆者揣想,應是與繪本的閱讀模式和劇場表演語彙的解讀路徑相異有關──前者可供讀者於書面圖文往返漫行,來回翻閱之間累積感受、想像;後者則需要通過現場身歷聲的總體呈現與接收,而且每個當下的時刻不斷在流逝變化。(楊美英)
9月
17
2020
958
由此重新檢視《小明星大夢想》作品的命題,夢想未必巨大,也未必總是大到遙不可及,所謂的大小之間存有各種審度的開放性視角;希望在繽紛活潑的表演形式之外,未來能夠再加擴充多元的價值觀,開展出趣味豐富的成熟劇作。(楊美英)
8月
25
2020
1528
綜觀「魚池戲劇節」與《富世漫步》,二者的策略與目標不盡相同,不應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度量,筆者只是從中觀察劇場藝術與社區/部落之間互動的不同可能,思考ㄧ個我們近年已經太常聽到所謂「藝術介入」的說法,到底劇場專業工作者想要做到的是引介表演藝術活動﹖或是通過集體藝術經驗進行真實的在地共創?(楊美英)
8月
04
2020
1133
整齣戲的空間概念屬於鏡框式舞台設計,結結實實的打造了三面暗沉汙濁的牆面,加上一應俱全的起居傢俱、神明桌、垃圾桶、鞋架、方形地磚、吊掛是神明桌、小紅燈泡等陳設,不僅傳達了角色表演模擬現實的貼近感,更符合劇中母女二人生活處境的骯髒混亂,也呼應了劇情的基調是壓抑而凝結的。由此來看,其製作執行是具有相當完成度的。(楊美英)
7月
22
2020
1457
整個表演文本之中,無論是拉扯的髮絲、斜角推高的臀線,再再來自於舞者的美好展現,感受到每位表演者在台上的自在自信,是這場演出最為動人之處。只是,讓人好奇的是,每個舞台上的行動有多少成份來自於他們自己的真實日常(包括日常生活經驗和工作坊發展過程)﹖每個舞台上的行動具有多少真實動機?(楊美英)
5月
22
2020
1270
較之近年來台南常見的諸多環境劇場展演,《開三聲》與《白瑩與資深在地居民的深夜廣播劇放送》兩個迷你作品,以樸實小巧的表演形式,回歸日常你我的故事蒐集,進行微型城市記憶探掘工程的嘗試,值得鼓勵,也期盼唯有持續,方能有所累積。(楊美英)
5月
07
2020
1056
雖然此作品探討人們處於愛情關係中的高度表演性,包括了情侶之間互相的退守和進擊、脆弱或傲慢、暴露或偽裝、試探猜忌懷疑的互相換位、扮演等等各種技倆,難免讓人容易連結起相同主題的英國劇作家品特經典之作《情人》,以及去年底於台南登場的《愛的落幕》,前後相較之下,即使這齣戲是一個高雄地區新創劇團初試啼聲的作品,尚待時間的淬煉⋯⋯(楊美英)
3月
26
2020
1007
3月
09
2020
2104
2月
03
2020
1063
《阿灑步路扮一桌》則像是把這些生命故事收在「仁壽宮前扮桌」這個「景觀」裡,它不儲存於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歷程當中,而屈身於稍縱即逝的景觀記憶。(吳思鋒)
12月
02
2019
1052
全劇最後如此收尾,算是和序場相映,有如銜尾蛇的頭尾相咬。只是劇中的霍然律已經離場,這下要換誰進入新的迴圈?試問:下次誰會勇敢踏出腳步,拿起神諭響起的手機呢?(楊美英)
11月
19
2019
1631
無論是辦桌或是做劇場,也都不是靠個人撐起一個場,而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在場。在現今表演藝術與生活場域越來越靠近、觀演界線越來越模糊之時,我們如何謹慎感受彼此的生命界線與需要,亦是以藝術建構交流場域重要的課題吧。(黃馨儀)
11月
14
2019
1262
對於佔地面積三公頃之大的億載金城而言,表演與空間的配置關係,包括表演文本內在意涵與此「台灣第一座西式砲臺」如何對話,對任何表演團隊可說都是難度不低的挑戰。
10月
25
2019
1387
即使所謂參與式劇場的定位並未充分達成,但整場所見年輕學子的赤忱,於是開始想像:為期第三年的「宜蘭青少年劇場培育暨展演計畫」,將會埋下什麼樣的藝術種苗,甚或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群高中、大學生因此建構什麼樣的地方認同情感、自我重新發現。(楊美英)
9月
09
2019
1461
將《海江湧》視為開幕儀式功能為主的演出活動,享受現場和樂融融,十足的歡慶氛圍,即是一項顯著成就;但若關注本次計畫由公部門與地方民間挹注的資源與濃厚感情因素,還有阿伯樂戲工場、台南人劇團兩個共製單位的近年發展,則不免抱有更高的寄望了。(楊美英)
5月
08
2019
1633
當晚的漫遊經驗,動線曲折,大家有如揪團一起探訪老台南舊城區的幽微巷弄,種種日常景緻在夜色籠罩下一一被賦予了奇觀感,容易讓人覺得新鮮而有趣。(楊美英)
5月
01
2019
1391
不管是從舞團的經營、創作的進展,和所有的行政/創作/技術團隊一樣重要的是,擁有專業能力、專業態度以及專業劇場經驗長期涵養的表演者,將可以賦予地方表演藝術生態更落實、更好的表現。(楊美英)
3月
13
2019
899
七屆以來,超親密小戲節以城市旅行與非典型空間演出的方式,讓我們越過熟悉的看戲經驗、帶領我們進入不同的偶戲可能。然而當劇場環境在九年間已開始實驗開展城市空間的各個可能,偶與物件實為小戲節所不宜割捨的。(黃馨儀)
10月
22
2018
1167
若要能使「魅力登峰造極」,編劇與演出意識的提升亦需精進,從歷年劇評看來,這也誠是魅登峰待解的問題。轉念一想,劇場面對這群生命的資深演員,能否有另一種包容力?畢竟上台即是可喜、也是種解放。(黃馨儀)
6月
14
2018
1089
相對於林宜瑾是從身體以及找力量去接近真實,2015年原型樂園《跟著垃圾車遊台北》,要找的東西就直接是真實。目的是希望讓場域中的人被看到,以及什麼樣的原因去造就了現在場域的模樣,裡面的人為什麼是這個模樣。(評論台編輯)
8月
17
2017
1688
有人靠近素人、有人從素人邁向業餘、沒有打算往職業、專業方向走有待討論,但是這個過程當中,確實展現了台灣現代劇場裡面很有意思的領域,這些人也會讓另外一些完全不同的創作美學,有機會被實踐。(評論台編輯)
8月
09
2017
2339
6月
25
2015
568
法海的慾望為何、又為誰而湧動,以及導演將文本重心移交給法海的目的為何等等,似乎無法在中間大段的對話或肢體舞動之中獲得更多的推演與解讀,是以這般翻轉的企圖,徒有姿態展現。(楊美英)
6月
04
2015
1445
六個作品雖然被放在非劇場的空間之內,但以表演進行方式來看,還是接近一般我們在黑盒子劇場的觀演關係,所謂特定場域的展演概念,如何將之貫徹於各作品的實質表演文本之內,令人更加期待下次的「超親密」經驗。(楊美英)
11月
24
2014
1028
劇中男女的關係並未在演員的互動中建構出來,除了後半場的若干激情片段,可以感受到兩位年輕的演員放開投入的強度;整場許多內在情感細膩轉折的對白總像是被無意識的快速執行完畢,導致破題的杏仁豆腐也成了破碎的滋味。(楊美英)
9月
03
2014
4021
無論是現實生活的生存困境、家庭與個人的互相滋養與傷害,都是讓人五味雜陳的創作課題。幾個場次之間的換場,就一般而言稍嫌過長的暗燈時間,因為前後的銜接、以及相輔相成的音樂起承,反而成了如此沉重課題戲碼觀賞中的喘息時刻,有利全劇的節奏調和。(楊美英)
9月
01
2014
1139
如果說運用新文本的形式來切入學運後人生省思的創作題材,這是一次有趣的冒險。年輕編導蘇洋徵,在節奏變化與場面調度顯得俐落而熟練,以戲劇性的手法呈現情節進展和角色心態,擴充了語言性的場景想像。(楊美英)
8月
25
2014
711
全劇的內容與表現調性,輕鬆活潑,一如現場演奏的輕音樂,風格親切順耳。只是,就角色的進出掌握力度,以及全盤故事結構轉折、表演的內在餘韻而言,仍然不免讓人感覺意猶未盡、若有所失。(楊美英)
8月
13
2014
826
本計畫的兩個作品,可說都充滿了色香與慾念,形式上充分運用了整棟樓房空間,進行色、慾的意識流動;《白‧素‧貞》帶領觀眾從室內走到了四樓頂,瞬間感到戶外的清涼開闊,其實也隱隱然幫助了故事演出到此女人覺醒的氛圍,而不僅僅是幫忙表演空間與現成場景的轉換而已。(楊美英)
7月
29
2014
1432
從「原地散步」的321小戲節副標題來看,策展團隊或早已暗示了營造「散步」氣氛還是最重要的。「空間的想像力」在321小戲節、藝術與現實的混攪與交錯,由於演出與導覽之間的關係,顯得零落、不連續了些。(吳思鋒)
7月
17
2014
1021
各個部分的各自存在,處於一種並置或接力的生硬狀態,有待進一歩的揉捏、淬煉、重構,期待因為彼此的聲息相通或有機碰撞而產生的閃爍光華。又,是否傳說的敘事負荷過重,滯礙了舞蹈語彙的揮灑、壓抑了孔雀彩羽的光澤?(楊美英)
7月
03
2014
1488
從亡魂的放下執念後自在解脫、姊妹的不捨揮別離場的情節句點之際,直接的以輕鬆語調邀請現場觀眾一起享用滿桌美食,誠然美味難以抵擋,卻仍然給人一種跳tone的不搭嘎之憾。(楊美英)
6月
10
2014
926
除了環境的運用之外,該場舞蹈使用了若干物件:領巾和西裝、紙飛機、紅色繩子、黑布矇眼、泡泡、椅子……分別承擔了不同片段所需的象徵符號或是氛圍輔助,可是,其中的椅子或是泡泡,除了舞台道具之用,是否因為舞者與其互動而產生更多的意義呢?(楊美英)
5月
07
2014
586
孫悟空與二郎神君一番對話,前者嘻笑怒罵、慧黠舒坦,正與後者的執法威嚴、道德論述形成腳色表現的輕、重差別,末了更達到舉重若輕的巧妙效果。劇中的幾位主要腳色唱得悅耳流利,遠勝過場上略顯遲緩無力的武打戲。(楊美英)
7月
09
2013
666
以該團歷年創作展演而論,此次《狂人教育》頗有回歸創團原點、重新練功之意,完成了一次質地較為扎實的劇場作品,也在多年來搖擺不定中重回日本和風路線的類COSPLAY基調。(楊美英)
3月
18
2013
1900
房裡隔間木板遮門有時全被拉上,觀眾須靠隱隱傳來的話語或歌聲想像門後的動靜。有時推門被卸了下來,觀眾延伸的視野順著望進了郭柏川昔日的畫室,也看到了那些不曾離開過的故事。(張麗玉)
11月
20
2012
824
劇中一路洋洋灑灑穿插的人際感情、台南文史,拋出了許多的線索,可惜未能經緯有序的編織出美麗的紋理,徒然留下一種遺憾的心情:這是一種何等自我定位不明、搖擺不定的「愛」呀!?(楊美英)
11月
14
2012
1149
表演與空間的關係,大致屬於兩面舞台的封閉式輪廓,與線性流動的街廓環境之間應可進一步磨合。因為生命中的踉蹌,恐怕遠較神農街不平整的石板路更為磨人,寄望宣稱因旅行而生、以大城小巷為舞台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繼續行動,不僅為自我尋找舞蹈的意義,更能讓眾多的他者在劇場以外的空間看見跳舞旅行的意義。(楊美英)
9月
28
2012
1207
表演團隊選定了特殊的古蹟作為演出場地,卻見其舞台形式似乎存有重建一座鏡框式舞台的意圖,未見其與武德殿融合的特殊性,其他包括偶們的場面調度、音樂的情境創造等,都趨於封閉,空間意識不足。(楊美英)
6月
15
2012
692
全劇的呈現看來,除了第一個喪命者像是因為吸毒過量斃命,處理得順理成章以外,後來接續因為內鬨而先後造成的暴力殺人,在對白與情緒動機的堆疊上,都顯得有些勉強,無法充分建出性與死的迷離氛圍、人性的矛盾衝突、空間內外的臨界張力。(楊美英)
11月
29
2011
1251
全劇在寫實、溫馨的基調上,將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以稍加誇張趣味的手法重現於舞台,整體氣氛輕鬆喜鬧,可以聽見身旁若干看似不常走進劇場的觀眾偶爾發出笑聲、或細碎的話語。(楊美英)
10月
06
2011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