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的速度總是更快。延續2021年評論台的【Reread:再批評】,在春天,我們回顧2024年的劇場創作與評論,以「再批評Ⅱ:2024年的遺珠之憾或未竟之業」為旨,邀請四位評論者挖掘在評論市場少人聞問,抑或在該部作品的諸相關評論面世後,仍未深涉的美感地帶。
以至於,在各種獎項的評比之外,我們還是回到創作本身來細究,亦可從每位作者的書寫中,讀到他們把討論的作品放在什麼相對性的語境、更長的文脈。譬如,就「遺珠之憾」的面向,樊香君從90年代以降的東方身體論,併以對壞鞋子舞蹈劇場十年探索的觀察,探問《島嶼恍惚》。謝鎮逸透過自身一如既往的跨域視角,發掘NanaFormosa 擊樂二重奏、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共製的《漂浮小鎮嘉德阿威亞的一天 》。
就「未竟之業」的面向,陳泰松執著、銳利地回溯界址創作《內在的聲音》原作,Adam Rapp《The Sound Inside》,啟動於結尾處的那句「是這個公園想像他的屍體?」(Did this park imagine his body)當中,印刷斜體字的「imagine」,由此激發許多對場面調度、表演的美學想像,自然也就涉入對於在地轉譯版本在文腔與語境上的細讀及批評。
篇幅上,依照編輯台在每一季專題的總量分配,及作者的實際需要, 採取兩種字數規格,依序刊登本期的三篇文章。書寫總是思想空間的延長與外展,共時捲動再一次的閱讀、再一次的觀看。再批評,也是再一次回到批評本身。
文 / 吳思鋒
因應疫情期間劇場關閉,以及表演藝術節目暫停或取消之變局,評論台擬以專題重新審視過往評論,思考相關議題,作為沉潛與積累之助力,同時冀許評論的作用與價值重新被召喚與正視。
此專題「Reread:再批評」,意為評論的評論。邀請評論人就近期較引起熱議的評論文,重新加以分析、討論。Reread也意在讓評論回到「文本」,增強它作為「生產者/作品」的面向,藉此,一方面呼應評論可供議論的公共性價值,並同步檢驗目前台灣評論文章的質素、差異、認同。
為延伸討論風氣與力道,再批評文章刊出後,歡迎被評論人或其它評論人予以回應或回饋,也歡迎讀者投稿,共襄討論。
編輯室報告